奇客网

闽台产妇儿童的保护神(2)

宛竹2023-09-25

许多崇拜陈靖姑的纪念和祭祀活动,已演绎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榕台两地至今还保留着“求香火”、“请花”、“请奶过关”、“迎神”、“演戏”等习俗。每年正月十五,已婚妇女纷纷前往临水庙,烧香求拜,祈求“早生贵子”或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希望怀胎的妇女要将供案上的杏花采一朵回家,叫“请花”,白花代表男孩,红花代表女孩,寓意开花结果。怀孕后要请临水夫人保胎,分娩时得去宫庙请一香炉回家,意在请求临水夫人亲临产房,保证产妇平安。婴儿顺产后,把香炉送回宫庙叫“回銮”,要备办丰盛的供品酬谢神灵庇护之恩。儿童生病也需去临水庙祈祷女神显灵医治。孩子未满16岁以前,需要临水夫人保护。正月十五临水夫人诞辰,各地百姓都要举行“请奶过关”的活动。

《福州地方志》记载:“以竹支架,用纸糊作城门形,由道士穿娘奶法衣,口吹号角,引护小孩过关,意为如此小孩便易成长,直至十六岁为止。”台湾安平镇“请奶过关”的活动极为热闹。“若临水夫人诞,凡家有子女年幼者均到庙叩祝。是日,进香者拥挤不堪,庙前法师登场作法,抬儿童过关,索谢赀一百文”。孩子长到16岁,台湾民间有“糊杉亭”的风俗,即“有子年十六岁者,必于是年用纸糊杉亭一座,名七娘亭,备花粉、香果、酒醴、三牲,蛋七枚,饭七碗,于七夕晚命道士祭献,名曰出婆姐,间言其长成不须乳养也。俗传男女幼时,均有婆姐保护。婆姐,临水夫人之女婢也”。在16岁之前,每逢正月初五,闽人要给儿童手臂绑上红丝线,直到七月初七才能除下,据说,这样可以得到临水夫人的保佑。

由于崇拜陈靖姑,民间还形成风俗三忌:一是姑娘18岁不订婚不出嫁,24岁不生育。这是由于陈靖姑18岁出嫁,24岁因祈雨而胎毁身亡。二是祭祀时用鸡不用鸭。传说陈靖姑祈雨时,蛇妖和长坑鬼曾经变幻鸡来坑害她,而鸭则来营救她。因此,妇女做月子也都用鸡不用鸭。三是轿不点灯,香灰常扫。相传陈靖姑坐化为神后,蛇妖阴魂不散,苦苦哀求仙师开恩:“小妖何时出头?”陈靖姑下咒说:除非临水宫中铁轿开花,天地炉香灰龛满。随着时代变迁和人文发展,对陈靖姑的宗教信仰以及派生出的民间习俗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从古到今一直影响着榕台百姓生活的某些方面。

陈靖姑信仰飘洋过台是与福州地区百姓移民台湾分不开的。明末清初,闽县、侯官、长乐、连江百姓追随郑成功远渡过海,在台湾布种生根。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统一台湾后,废除迁界令,解除海禁,成千上万的界外居民陆续返回故地,地少人多的福州有大批的人入台谋生,垦荒种植。清初统治者对入台的垦民实行严格控制措施,一般不允许垦民携带家眷,让垦民采取“候鸟式”的生活方式。雍正十年(1732年),清廷一度放宽移民限制,允许移民挈眷入台。乾隆年间,入台的限制进一步放宽,确定淡水的八里坌与福州的五虎门作为两岸对渡口岸之一。这样,福州地区百姓举家入台更加便利。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