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仙游人“做岁”风俗

兴英氏2024-08-03

仙游人“做岁”风俗

一年一岁,“做岁” 就是过年的意思。仙游人特别讲究“做岁”。到了腊月,人们就着手准备,认认真真把“岁”做好,祈盼新的一年有个好开头。经过漫长岁月,仙游人已把自己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潜移默化注入过年习俗。

在春节未到之前,仙游和莆田各地一样,腊月十六做“尾芽”。“尾芽”晚餐丰盛,做生意的犹为隆重。春节的鞭炮声由此而起,预示除夕、春节将临。接着腊月二 十三送灶神,二十四大扫除,即“三祭灶,四扫屋”。有的家庭主妇一般会挑腊月的双日晴天“扫尘”。这一天,扫帚等工具都是崭新,并贴红纸以示吉祥;还准备一丈长竹竿,绑上芦苇和稻草,专门打扫屋檐顶等高处;橱柜衣柜家具也全拿出清洗,清清爽爽过年。

但也有禁忌风俗,即腊 月 二 十 五 这 天 被 称 为“廿五日头”, 据说这一日比大年初一更神圣,莆仙人约定成俗,当天禁止讨债。据传说是专为了给还不起债的人家有个筹备年货日子,这天也是天官赐福之日,莆仙人民都一直遵守着,不敢越雷池半步,可见兴化人之纯朴淳厚民风。

腊月二十五日之后,仙游人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备年货,杀猪宰羊,杀鸡斩鸭,做红团,蒸白糕,忙得不亦乐乎,专等除夕之夜来临,好谢天地,守岁迎新。同时,各家各户写春联,贴春联。新春联贴好之后,“三十暝”即除夕夜就到来。除夕这天中 午 家 家 按 传 统 吃“ 杂粉”,即准备年夜饭的下脚料 加 些 淀 粉 煮 成 糊 状 的“插粉”,此 “插粉”还要有剩余,等到正月初二中午再热后吃。除夕夜的年夜饭既丰盛又吉利,其中有十脚齐全的蟹,象征十全十美;煎海蛎,方言谐音“增活”;炸鲫鱼,方言与“积宝”同音;海鲜虾,方言与“和”谐音。主餐一般有卤面、荔枝肉、金钱粿、炒米粉、花生汤等传统菜式,还有甜菜丸、桔子等吉祥菜名。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围炉”守岁迎新年。

仙游的“围炉”守岁还是有些别样的活动,就是烧篝火,谢天地。人们扎把草,将篝火引到厨房的灶里,引燃灶里的木头,叫引火母,牵大猪等,是希望生活美好, 财源滚滚。谢天地的法事做完后,才守岁。在守岁时,大人长辈会给小孩子压岁钱,这是小孩子最开心的时候。

另外,长大成人的子女们也会给老人红包。接着说守 岁,仙游人往往会将各个房间的灯都亮着,直到次日天明为止。 “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零点钟声一响,新的一年,真正来到了,家家户户都会放鞭炮, 这叫“开正”。

春节即正月初一早饭要吃线面。莆仙方言中面和“命”是谐音,本地生产的线面细长柔韧,烹调方法是先在碗底垫上炒好的芥蓝菜,盛上沸水捞熟的线面再浇上卤 汤,然后加上佐味菜:炒蛋、炸花生、豌豆、紫菜及各种卤味等,色、香、味俱全。初一大早吃完面,才意味着又长了一岁。

“春节”是从初一过到初五,俗称“五日岁”。初一早上吃完线面,男女老少都要穿上新衣裳,出外“游春”娱乐,走亲访友拜年。但初二就不能去串门。据载,明 嘉靖年间某年春节前,倭寇攻下兴化城,三万多人被杀。待戚继光率军收复时已是大年初一了,在山上避难的人们陆续返家后,看到的是家门溅血,尸横街巷,哪有心思过年?初二这天便是莆仙人忌讳的日子,从而形成初二不串门习俗。

“初三初四,担来担去”。意思是说凡是家中有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逢十之年的如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岁的,纷纷在大年初三或初四“做十”,即祝寿的意思。亲朋好友到逢十的寿星家祝寿,有逢十的老人家要办酒席宴请来祝寿的人。仙游人一般都用面蛋炮烛布作为贺礼,尤其是嫁出去的女儿一定要挑着“盘担”回娘家“做十”。面是长寿面,数目要成双,最少是8 捆长寿面;蛋要染红,或用红纸围一小圈,以示吉利。还有鞭炮和红烛以及祝寿挂图等。把备好的礼品用盘子装好,套上红袋子挑回娘家,俗称“盘担”。到了初四晚,家人又聚在一起重过“三十暝”,重做“大岁”再过一次年。直到初五,“做岁”才算结束。“做岁”之 后,就开始忙着闹元宵。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