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早上,细雨蒙蒙。忽然一声春雷响起,坐在凤凰山公园凉亭里的几位老人便嚷嚷开来。有的说,雷霆惊蛰前,没水去刨犁。有的说,雷霆惊蛰前,暖瓶砸对牌(对半之意)。表述有区别,意思一个样,都是指今年可能少雨多旱。
老人们所说的“雷霆惊蛰前”当是莆田农谚。这些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各种有关天气变化的俗语,在老人群体中依旧津津乐道。那是一种口口相传的文化形式,已深深地烙印在老人们脑海之中,成为老人们应对天气变化的本能反应。
众所周知,气候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历史上,莆田可谓是“蒲草丛生、沧海桑田。”兴化平原深受旱灾水患之苦,尤以水患之严重,堪称一绝。查莆田一名由来,据宋《莆阳志》曰:“莆地多蒲艾,后以频有水患,故去水为莆。”后来的明《兴化府志》则认为,蒲与莆本来就通用。其实,又据《资治通鉴》记载,莆田古名为莆口,其名始见于公元六世纪。莆口传为今秀屿区东庄镇莆头地方,另一说莆口即为今天的城厢区,梁、陈时潮水可达凤凰山下。不管宋朝或明朝对莆田地名的表述孰是孰非,历史上木兰溪两岸的兴化平原,频遭上游冲下的洪水和下游漫上的海潮侵害是肯定的。于是有了木兰陂这一宏大水利工程,它兴建于宋朝,见证了莆田先人与大自然灾害英勇抗争的伟大壮举。新中国成立后,东圳水库、金钟水库等一大批大型水利工程纷纷竣工,更是为莆田成为宜居城市写下了一段段精彩的故事。
显然,面对自然灾害肆虐,莆田的先人和今人,以非凡的智慧,书写了英雄史诗般的篇章,大大提升了人们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大大降低了莆田农谚的气象预报作用。特别是,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农谚作用力已是逐步下降,以至于年轻人几乎都不知道莆田农谚了。
其实,莆田农谚是流传在民间的十分宝贵的文化财富。它不单纯是莆田先人探索自然的智慧结晶,还有另一层涵义在里面,那就是对自然之道怀有敬畏之心,要遵循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睦相处。这一点,在任何时候却不应当被忘记的。无论是古代的木兰陂,还是当代的东圳水库、金钟水库,这些水利工程的杰作,无不是遵循自然规律而建成的。人们在与大自然相处之中,要勇于改造自然,但不可蔑视自然,不可不顾后果地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唯有此,我们的事业,我们的生活,才能真正不怕“旱情”,“风调雨顺”。
丹凤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因县城襟带丹江、背依凤冠山而得名,属商洛市管辖。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偏低,河谷相间,呈“掌”状地貌,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 的土石山区县。全县森林覆盖率70%,是...
“关老爷,骑红马,不见金钱只管打”----山东莱州民歌。现在很多朋友的家里,或者公司店铺都供奉着财神,财神真的可以招财吗?民间相信是可以的,但是自己连供的财神是谁,如何供奉都不明白,怎么为自己招财呢?...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茶,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传统饮料,是回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回族饮茶的历史悠久,相传回族先民在唐朝贞观年间就开始饮茶。“惟回教初传,曾有一部来自海路,盖居苏杭,产茶之区,回民或此时染有嗜好,...
在陇东,差不多每个民间节日都要做面花。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迎请灶神,就要敬供枣山面塑。有的在除夕夜就要用未发酵的荞麦面做成12盏或8盏不等的面灯,12盏面灯代表12个月和十二生肖。到了正月二十三晚上,送...
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对外出旅行充满畏惧。不管是帝王,还是平民百姓,外出旅行之前一定要占卜,挑选吉日出行。天子即位、帝王出行、军队出征这样的国家大事,也会事先占卜,以测吉凶。比如汉文帝在即位之前犹豫...
需要防弹专座的人,非富即贵,一般都是有名的富豪或是国家领导人。大权在握或是富可敌国,都需要时刻提防遭人毒手,暗中不知道有多少枪口正对准着他们。十大世界上最贵的防弹车基本都是在原版豪车的基础上进行改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语言大师。是新中国第一个获得“人民艺术家”的作家。曾任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老舍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如《四世同堂》、《骆驼...
伊拉克节日伊拉克的新年就是回历(伊斯兰教历)的新年,09年的新年是12月18日,回历的1月1日。国庆日:7月17日阿拉伯椰枣节:9月15日...
喀麦隆全称喀麦隆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Cameroun,法语:La République du Cameroun)。国土面积47.54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西南濒几内亚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