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客家鼓文(传唱400年的“过街溜”)(2)

曼安2023-11-13

客家鼓文历史悠久,据民间艺人介绍,流传时间最少也有400年了。相传在明末清初年间,战火蔓延,社会动荡,百姓贫苦,就连算命的瞎子也没了生意,断了财路,纷纷另辟蹊径谋生。据说在此其间有一瞎子很聪明,根据自己自幼听说过的一些神话故事和民间传奇,充分发挥自己的“口功”特长,利用算命时的诵颂腔调和乞讨者沿街叫化的“过街溜”唱腔,编排成了一个个完整的故事,并用竹筒蒙上鱼皮作乐器,开始走村串乡,四处叫卖,居然一唱走红,很受民众欢迎。后来,众多盲人竞相效之,被称作渔鼓的乐器,也被盲艺人们纷纷制作,于是编排话文,演绎历史,说唱故事,摹拟许多角色,使之形象生动,语言流畅,曲调优美动听,从而,客家鼓文就成为了一种全新的口头说唱艺术在民间流传开来。

其实渔鼓的鼓皮并非用鱼皮最好,后来有人采用蛇皮或蛙皮来制作,其音响为最佳,便纷纷效之。而鼓文曲调主要是以徵调式为主,旋律流畅,节奏变化快,并与地方语言结合较紧,使得方言方语表现力丰富。伴奏时更以盲人的技巧敲击渔鼓,时快时慢,所以感染力也不尽相同。

鼓文的表演形式一般以盲人为主,一人坐唱。演唱时,盲人左手怀抱渔鼓,右手中指顶着一枚铜板击打竹筒,双手配合,敲击出“砰砰扎砰扎砰砰”各式各样的鼓点声。说唱时用方言,声情并茂,夹叙夹议,风格古朴优美,通俗易懂,平淡之中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里面还有许多民俗文化的流传口语,给人启迪,催人奋进,加上方言衬词、叹词、语气词,以及运用男女老少和各种性格人物语气的摹拟,每唱至动情处,能使所有的听众回肠荡气,同喜同悲,同感共怒,感染力极强。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