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闽台植树风俗

俊熙2023-08-31

闽台植树风俗

闽台有许多乡村在新建村的时候会在村的周围或东边风头地方,或在村后山上,种上树苗,以此保护村庄,俗语称 “把风白”。久而久之,树苗长成一片树林,牢固地把住东北大风,气候暖和得多了,也美化了村庄。

民间传说,村前村后造“风景林”,以保护村庄风水,故又称“风水树”,多种樟树、榕树、枫树、银杏等,往往与溪流、池塘、凉亭、桥梁等融为一体。旧风俗有把这些树中认为树龄最古老的树,尊称为“树公”、“树妈”之风俗,一般都是“榕公”、“榕妈”,村民们经常烧香祭拜树神,以求环境安宁和顺。这种敬“榕公”、“榕妈”风俗在闽台至今仍在流行。

闽台一些乡村,喜欢在宅旁屋后栽种竹子,建成一座座竹园、竹林。这种竹林风俗的形成,是有来历的,相传明代戚家军抗倭寇时,戚继光在领兵与倭寇大战中,使用了粗细称手、长三四丈的竹子做成的长枪,大获全胜。为此,戚继光向官兵发出了“戚家军饿死不吃竹笋”的命令。为了防止倭寇再来侵犯,又号召家家户户种竹子。于是闽台沿海各地出现了大大小小的竹园林,并相沿成俗,传承至今。

无榕不成村

榕和柏,数千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咏赞。榕树最有灵气,最富盛情,因此几乎每一个村庄都种有榕树,真所谓“无榕不成村”。

明代大学者、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兼兵部尚书黄道周写下《榕颂》,被定为“国家一级珍品”。《榕颂》借物喻人,讲明做人的道理,赞扬榕树有“六质”、“四优”,意为:枝桠磅礴热雄伟,叶黝经霜永不凋,根须盘龙与卧虎,主干浑茂蔽天霄,无华结实果如珠,奶汁洁白粘如胶。“四优”则是:体态犹是智老寿仙,荫影广布怡人滋物,昼燃熄焰袒烧光明,木质坚贞用途广泛。黄道周倡榕风,树典范。他为人刚正不阿,见义勇为,斗奸佞邪恶,不屈不挠,忠心爱国,气节凛然,正如榕树的这种秉性和风格。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