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中国民俗“拜太岁”

过去式2023-11-19

中国民俗“拜太岁”

“拜太岁”是中国道教文化的一个内容,也是我国民间一种化煞消灾、祈福纳吉的传统习俗。早在元、明时代,拜太岁活动便被列入国家祀典。其所尊奉的对象为主管岁星的神灵,称太岁神。

相对于中国内地居民来说,潮汕人算是最擅长“拜老爷”的族群,自古以来便流传着“拜太岁”以及类似于“拜太岁”的活动形式,然而由于受史料记载、道教活动场所的开放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这一民俗文化的传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那么什么是太岁,民间又为什么有“拜太岁”的习俗呢?

“太岁”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星名。即木星。旧历纪年所用值岁干支的别名。”道教文化丛书中称太岁为岁星,也指木星。这一命名的得来,主要是因为我国农历纪年的方式是根据木星的公转时间而制定。从相关天文知识可知,木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它沿黄道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为十二年。为方便记录,古代先民将木星公转的黄道等分为十二份,并以天干和地支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60个单位,用以作为年、月、日、时的记录单位,这一记录方式称“干支纪法”。干支纪年法每个单位代指一年,每十二年为一个小循环,六十年为一个大循环,俗称“六十甲子年”,如此循环反复。因为干支纪年法是根据木星的公转时间而制定,因而木星被称为岁星、太岁,而其属下的六十个记录符号都分别被冠以太岁之名,如甲子太岁、乙丑太岁、丙寅太岁、丁卯太岁等等。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