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餐有荤腥的,仅官绅富豪人家而已。一般市民只有初一、十五才吃红烧肉,叫“打牙祭”,平素能捡(买)豆腐、端水豆腐、弄点火焙鱼、淡干鱼、蒸(炒)鸡蛋之类就算不错。
乡间,只有匠师上门或生日喜庆才称肉打豆腐。民间请客,用腊肉、咸鱼、鳅、鳝、干笋、豆腐等。广大农村摆筵席,以十碗蛏干席为常。令现代人不可思议的是,蛇肉、狗肉、蛙肉长期被视为厌物,不仅不能上正席,而且不准在灶上烹饪。
比北方人幸运的是,长沙人四时均能尝到新鲜蔬菜,即使在冬天,也能吃到茼蒿、冬苋、菠菜、油菜苔等绿油油的青菜。长沙烹调菜肴讲究色和味,所用佐料多。最常用的佐料是豆鼓和辣椒,几乎无菜不辣,所谓“湖南人有一怪,不放辣椒不成菜”。特别是吃鱼,不放辣椒顿觉味道全无。
长沙辣椒有光皮椒、牛角椒、灯笼椒、朝天椒等传统品种。压扁爆炒的灯笼椒、牛角椒最令人垂涎,被称为“送饭菜”。青椒经盐渍、腌制成酱辣椒、覆辣椒,可四季受用。红辣椒往往晒成干椒,再碾成粉,使用方便;或就鲜剁成辣椒酱,拌入蒜头、刀豆、豆鼓等,再倒入适量的酒和麻油,可长期保鲜,四时咸备。除辣椒豆豉外,芫荽、葱、蒜、姜、胡椒、八角、桂子等也是长沙人喜欢的佐料,不但能助其味,而且有提神发汗、祛湿抗寒之功能。
长沙人善于加工贮藏菜肴,普通家庭都会薰腊肉、卤蛋、做霉豆腐等。
腊肉放在茶油或谷仓内可留至伏天,不霉不走味。至于小菜腌制方法更是五花八门,家家户户都有酸坛,泡豆角、黄瓜、萝卜等可随时食用,经济方便。经淘米水泡过的刀豆、芋头梗风味独特。青菜、白菜、排菜经不同方法腌制,可变成风味各异的擦菜和酸菜。如腌成盐菜,则芳香扑鼻,晒干后可长期保存。至于生姜、茄子、苦瓜、萝卜等晾晒腌制后,既是美味食品,又是馈赠佳品。如将刀豆、姜做成蝙蝠型,谐音“福”;制成喜鹊,象征“喜”;切成兰草形,寓意“男”,都是很受欢迎的工艺食品。
长沙巧妇善作家庭副食品,仅红薯做出的品种,就不下数十种,可说是花样翻新。
如将红薯去皮煮熟捣成糊状,掺入芝麻桔皮,切块晒干叫薯糕,用油炸或用沙炒,又香又脆;将红薯熬糖,又甜又粘。薯粉,又称芡粉,是上乘的流食。薯粉加工成粉皮,是农民最喜欢食用的干货之一。
至于大米糯米,更可加工成各式各样的副食品,如年糕、糍粑、汤圆、冻米糕、油粑粑、粽子、八宝果饭等,还有米粉、夏至坨(或立夏粳),都是长沙人喜爱的食物。
每逢喜庆节日,主妇都要将自制的丰富多采的副食品加上炒花生、豆子、瓜子等摆盘招待客人,叫“旱茶”(或汉茶),有的地方叫茶食或叫“换茶”。长沙饮料自古丰富,农家大都自己蒸酒,客人来了,用锡壶盛酒在火中加热,慢慢品尝。富裕人家还自制甜酒。市民一般饮用河水和井水。白沙井水在民国以前不仅是城南一带居民食用水,而且四城富户多饮用之。一天到晚,“买沙水不”的叫喊声不断。至于山区,很多人家自古就食用“自来水”,他们用竹枧将山后清泉引入家中水缸。夏天,城乡都喜欢饮用凉茶,即用金银花、淡竹叶、夏枯草、车前草、薄荷之类,加上石膏煎水代茶,既香甜可口,又清热解暑,利尿解毒。
茶叶多自产自制,也有用黄荆叶、十大功劳叶等代用的。中西部的河西、宁乡等地,有吃芝麻豆子茶的习俗,即在泡茶时加入炒熟的黄豆芝麻及姜末等。西部沩山还有吃擂茶的习惯。东部浏阳北乡则爱吃茴香茶,即在茶叶中加川芎和小茴香,饮后有祛寒止痛,健胃祛风之功。由于长沙人离不开茶,故把茶与饭并称,问人家有几口人,常说“有几个人吃茶饭”。
长沙地区四季分明,冬寒夏热。
农家夏天多在地坪和晒谷坪歇凉至夜深人静;冬天喜欢围炉共话。一般厅侧正房必有一间烤火房,客人来访,多引至此屋烤火休息。该房靠窗户一侧设火炉,上有通钩(亦名火钩、梭钩),钩上挂饮壶、炉罐。炉中多烧松木辟柴,又名硬柴,也烧树蔸、谷糠等。村妇在炉边纺织,男人们边烤火,边抽烟,边扯谈,其乐也融融。
百姓为避兵匪,有的于家中修夹墙,即在两房之间加砌一道墙,两墙之间留约1米宽的空间作暗室,放些不常用的较贵重的物品。必要时,人从楼上下去匿藏,外人难于发现。长沙另有一居住习俗——借屋不成双。即客人留宿,夫妇不同居一室,如须住较长时间,必租房才能同居。据说借客成双对屋场对主家均不利。
民间屋场,最重朝向,一般喜坐北朝南,所谓“朝南起个屋,子孙好享福”。有的人笃信风水,要求屋后及两侧“有龙脉”,山势左环右抱,前有流水,地势开阔。若仕途失意,或人丁不旺灾难多,便怪屋场不好,有拆屋重建的,有几改槽门朝向的。同时讲求屋前屋后有风水树,使屋场深藏不露。若古树繁茂,则认为屋场兴旺,人丁繁衍。谚云:“屋旁有大树,屋内有寿星。”如有外人毁风水树,则全屋场的人必共搏之,男女老幼将树团团围住,大有“誓死捍卫”的味道。
民家起屋,一般都要请地生看地定朝向,再择吉日动工。树大门框或上梁时,更为隆重,要宴客。特别是上梁,须举行仪式。梁木最好用梓木,谐音“子”,寓意子孙发达。梁木正面中心处画有红黑相间的太极图,两端书“乾坤”二字,注明年月日,字与图之间各画一个八卦图。上梁时,由匠师喊彩,如“贺喜东君,今日上梁。张良斫树,鲁班尺量。紫微高照,大吉大昌......”
旧时结婚叫办红喜事,槽门、大门上常有“仪成六礼”之类的联语。六礼即周朝定制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婚姻礼节。长沙婚俗,在这些古礼的基础上,衍生出繁复的程序。
成婚之日,男方用4人或8人抬的花轿接亲,或称取亲,导以旌旗、铜锣,后有挑牲笼的,笼内鸡、鹅成双。
鸡鹅成双源于“奠雁”古礼:先秦时新婿到岳家需献双雁作见面礼,取雁不失节,不失时,长幼行止有序之品性,意不再偶也。因雁飞行时成行成线不失群,若失偶则行单影只终身不聚,行路排在末尾。后来由于雁不易找到,渐用鸡鹅作为“奠雁”的象征。
城内,多数还有“亲迎成婚”古礼。乡下则由媒人或家庭其他成员迎亲。新娘着凤冠、霞披(俗称披纱)、盖红头巾。上轿前由年长妇女一手持浸有菜油、点燃的红纸捻子,一手拿镜子在轿内外照几遍,俗称“照轿”,意以驱除邪秽。
新婚当晚,闹新房不拘礼节,以逗笑新娘为乐事。有的将主家长辈男子拖至洞房,强迫其背灰扒子。比较文雅的节目是赞茶,由新郎新娘抬着茶盘送茶,贺客必答以押韵的赞词,如:“一进新房,灯烛辉煌,金银满地,儿孙满堂。”又如:“抬茶托盘四四方,抬茶新人比鸳鸯,今晚洞房花烛夜,来年生个状元郎”。
治丧,长沙俗称“老了人”,又叫办白喜事。
本为哀,何言喜?因古人认为人死是“驾返仙乡”、去极乐世界“再造辉煌”。
丧事文书悉用白纸,槽门上悬白纸墨书“当大事”;屋内做法事、佛事,行儒礼,热闹隆重;屋外铳炮声声,气氛肃穆,故名白喜事。亲友闻噩耗自动帮忙料理,叫“帮白喜事忙”。孝家备佳肴待之,俗称“吃烂肉”,下宁乡叫“吃白皮肉”,上宁乡叫“吃白豆腐”。听到铳响,叫化子纷至沓来,所谓“人死饭甑开,不请自己来”。
长沙自古厚葬,万余座楚汉墓葬所出土的丰富文物便是证明。古代有贫者卖身葬父的,有扑柩救火的。民国时期,市内治丧多为三五天,一般租轿行仪仗,雇中西乐队。亲友吊唁,多以竹布或纸质挽词诗章悬挂孝堂,出柩时有绕街陋习,常使观者塞途,交通阻梗。乡下则有更多的繁文缛礼。
构墓。长沙葬俗,西汉以前,士大夫多棺外套木椁,外封白膏泥。到晋朝时,木椁被青砖结构取代。至清朝,结墓多用石料和三合土,贫苦人家有临时讨地草草安葬的。富绅之家,甚至用糯米饭结墓,一层糯米饭一层瓷碗,干固以后,坚硬无比。一般墓上有罗帷,前有拜台祭坪,树八字青石碑或湘白玉碑,有的还有石人石马等,如曾国藩墓。其构墓时间,有的长达数月甚至数年之久。浏阳有生前自营“仙墓”的,用红色或三合土或烟砖砌成上圆下方的拱形“坑”。古人信风水,“葬重堪舆,严选择,不以财吝其亲,贫富皆然。”吉“地”要求后有群山如万马奔来,左有“青龙”右似“白虎”环抱,前有水域,若蛇盘回复。葬后有“三朝”、“周年”纪念,有的士大夫服丧3年才穿官服,可谓尽孝矣。
解放后,旧礼渐除,提倡火葬,丧事多从简,以开追悼会为主。
“关老爷,骑红马,不见金钱只管打”----山东莱州民歌。现在很多朋友的家里,或者公司店铺都供奉着财神,财神真的可以招财吗?民间相信是可以的,但是自己连供的财神是谁,如何供奉都不明白,怎么为自己招财呢?...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茶,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传统饮料,是回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回族饮茶的历史悠久,相传回族先民在唐朝贞观年间就开始饮茶。“惟回教初传,曾有一部来自海路,盖居苏杭,产茶之区,回民或此时染有嗜好,...
在陇东,差不多每个民间节日都要做面花。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迎请灶神,就要敬供枣山面塑。有的在除夕夜就要用未发酵的荞麦面做成12盏或8盏不等的面灯,12盏面灯代表12个月和十二生肖。到了正月二十三晚上,送...
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对外出旅行充满畏惧。不管是帝王,还是平民百姓,外出旅行之前一定要占卜,挑选吉日出行。天子即位、帝王出行、军队出征这样的国家大事,也会事先占卜,以测吉凶。比如汉文帝在即位之前犹豫...
需要防弹专座的人,非富即贵,一般都是有名的富豪或是国家领导人。大权在握或是富可敌国,都需要时刻提防遭人毒手,暗中不知道有多少枪口正对准着他们。十大世界上最贵的防弹车基本都是在原版豪车的基础上进行改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语言大师。是新中国第一个获得“人民艺术家”的作家。曾任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老舍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如《四世同堂》、《骆驼...
伊拉克节日伊拉克的新年就是回历(伊斯兰教历)的新年,09年的新年是12月18日,回历的1月1日。国庆日:7月17日阿拉伯椰枣节:9月15日...
喀麦隆全称喀麦隆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Cameroun,法语:La République du Cameroun)。国土面积47.54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西南濒几内亚湾...
1940年代初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展了新秧歌运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学习秧歌、腰鼓,掌握了基本的动律特征和典型的舞姿动态后,升华为规范的、新农民形象的舞蹈动作,形成新型的秧歌和腰鼓,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