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民间年画与民间风俗(二)(3)

奥维2024-07-16

迎祥年画中常见的一个题材是“和合二仙”,全国各地木版年画都有此一图像。就在西南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和合二圣”之图。形象大都仿佛,画两个蓬头散发之童子,身着绣衣,或赤足,或芒履,一捧彩盒,一持荷花,盖借用途也广。如杭州商店铺家开市之日,悬“和合二仙”纸马于招牌上,谓“青龙马”,又叫“青龙吉庆”。象征财源不断之意。又新婚人家亦悬挂“和合”之图。此俗乃从《周礼?地官媒氏疏》:“三十之男,二十之女,和合使成婚姻”;《易林》:“使媒求妇,和合二姓”之说而来。此外,江南新婿回女方家中,如夫妇同拜堂上所悬“和合二仙”之年画,表明将夜宿于女方家中,否则不拜。北方工商业堂上多悬“天官赐福”或“陆陈广聚”(和合二仙像和聚宝盆),“陆陈”座为“陆沈”,《庄子?则阳》有注云:“人中隐者,譬无水而沈也。”“陆陈广聚”,当为隐于市肆,广聚财货者之义。关于“和合二仙”的衍变,据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宋时杭城以腊日祀万回哥哥,其像蓬头笑面,身着缘衣,左手擎鼓,右手执棒,云和合之神。祀之,人在万里外可使回家,故曰万回。”当时和合之神只一人。明人杂剧《闹门神》提到了和合诸神,但不知是否“二仙”。据翟灏《通俗篇》谓:“国朝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故和合二仙又称“和合二圣”。年画中的和合为取合好之意,更添画荷花与圆盒,当起源于清代。?四 年画内容与民俗研究

除了上述有关民俗活动中出现的一些画样外,年画反映的民俗风情和各个地方的庆典活动,那就更是多不胜举。有些作品在反映社会变革或人们衣食住行等活动中,有意无意地表现出了时代风尚社会风俗,给研究者留下了大量可贵的形象资料。苏州清初印制的一些年画中的妇女装束,大都是发型仍是明代,而服装则是宽袖斜襟,下系素裙;清末的妇女,则是旗袍长裤,腰露花巾。有的则戴暖帽,系围巾,足登高跟鞋,或挟书包,或擎布伞,摩登入时。这类年画,无疑是研究服装变化的真实可靠的资料。又如杨柳青画中在反映结婚场面的,画古代婚礼都是堂上供一“天地龙车”或“和合二仙”之图,案上放弓箭粮斗,瓶炉花果等物,新娘则蒙头遮面,新郎是着新官衣,二人手牵一红彩巾,表示同拜华堂,这于传说中的周公破桃花女的故事相关。另一幅戴廉增画店印的《文明娶新》图,画新郎头戴大沿帽,身穿铜钮军人服,骑一高头骏马在前;新娘坐在一四轮洋马车内,身着时装,面露笑容在乘车前往婆家。上题:“改良维新去娶亲,香车彩轿对迎门;从今文明成婚礼,富贵荣华满门庭。”近年出版的新年画中,还有集体结婚题材者,民间年画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婚姻习俗。再如反映儿童教育题材的年画,有《顽童闹学》,画一群学龄儿童在一书房里乘塾师午睡之时,玩耍起来,有的在脸上用墨画眼镜,胡须装教书先生,有的蒙住眼睛在作“捉迷藏”游戏……。图上题:“家有两石粮,不作孩子王……”等字句。反映了旧社会塾学里教育儿童的情景和教师困苦之生活。晚清杨柳青年画作坊印的几幅反映维新变法运动时,提供新学的图中,有《京师女子学堂》、《女学堂演武》、《儿童体操图》等等,景物一改过去家塾那种书房环境,而是当时新式学校的规模。女学生们头戴平顶凉帽,穿短袍长裤,有的拍皮球,有的吹洋号和举枪练武等等,反映了当时的新风俗,新时尚。辛亥革命后刻印的一幅《美术教育图》,画儿童们在电灯下手扶画板学习西画,另有三个女学生坐于西式窗牖下读书。图上题句反映了当时社会教育在改良和对美术的重视。“图画与文字为发表思想之具,人间不可少之事也。而图画因其优美能唤起儿童之兴味;文字因其结构能养成儿童之致密心,学校以之列入科目有由来也。为父母者苟能于儿童游戏之时,常以此诱之,以养成儿童之性格,功效不少。从这类反映教育题材的年画中,得见我国近百年来教育制度的衍变,也是与社会变革和受西俗影响(男女平等风气开放)等等,而改变旧俗的侧面反映。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