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海南椰雕

若芹2024-02-18

海南椰雕

自古以来,椰雕都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它凝聚着独特的民间技艺,有美轮美奂的美术构图,有刻画手法的运用,给人予艺术美感,是一种极具特色的装饰性艺术品。

自古以来,椰雕就被制作成各种日常用品,如瓢、勺、碗、杯,宋代以后椰雕被列为“天南贡品”。

在清宫大宴乳茶碗的资料中,也发现了有关椰雕的记载。清宫饮用乳茶,需配以品质精良、做工精到的御用碗。当时,广东就进贡了用椰壳做的乳茶碗,碗外壁为椰子壳,艺匠在薄薄的椰壳面上,巧手凸雕松竹梅纹饰,内壁嵌银里。椰子银里碗古朴而轻巧,是清宫中为数不多的乳茶碗,皇帝不仅在中小型宴席上用它,就是平素饮乳茶时它也是首选的饮具。

据海口市档案馆提供的1963年《海口市手工业出口情况调查报告》,在抗日战争前,海南椰雕已畅销南洋群岛和欧洲各国。当时,椰雕生产的艺人有百余人,年产量高达两万多件,其中一万多件出口外销。抗战爆发后,战火迅速蔓延海南各地,艺人流离失所,椰雕原料短缺,外销一度中断。至1950年海南解放时,存活下来的椰雕艺人仅剩十余人。

文昌椰雕:天南贡品、传统民间艺术!

海南岛被称为“椰岛”,顾名思义,肯定与椰树有关。在海南岛,只要你仰望天空,你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致:蓝天白云间,有一棵直上云霄的树,灰褐色的有环痕的笔直的树干细长,越往上越倾斜;树顶长有羽毛状叶子,形成树冠,尤如一把巨大的绿伞,它就是椰子树。

据了解,海南椰雕历史渊源悠久。最初利用椰壳的,应是海南岛最早的先民黎族人。黎族先民很早就会制陶器和独木舟,但相比复杂的制陶技术,荒野里随手可得的椰壳耐酸耐碱,做成容器,可能更加简单而随性。后经历代椰雕艺人使椰雕技艺日臻完美,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的精湛手工艺品。

“海南椰子半文昌,文昌椰子半东郊。”这句谚语在海南当地广为传颂。

在海南,无论走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到一排排高耸入云、挺拔秀丽的四季常绿树木,这就是椰子树。据记载,海南栽种椰子自汉代开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海南对于椰子种植又有着“海南椰子半文昌,文昌椰子半东郊”的说法,所以文昌还有一个别名叫“椰乡”。东郊椰林,位于海南文昌市东郊镇海滨,过清澜大桥即到。在绵延十里的建华山海岸线上,葱翠的椰林组成一条一望无际的林带,可谓海岸线上一道天然绿色屏障。

这里椰林成片,椰姿百态,一排排风情小木屋错落于椰树间,座座背林朝海。土生土长的椰树结出汁多味甜的椰子,一群勤劳的“民间艺术家”用双手改变了椰树的“命运”,为传统美术做着贡献。

这里的居民以椰子为生,更把椰雕艺术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利用椰子壳的天然形态,把椰壳和贝壳嵌镶结合,按设计造型拼接成工艺品。不论是平面浮雕、立体浮雕,还是带棕立体雕刻,线条都是如此的流畅。椰子让居民有了灵感,这些灵感变成栩栩如生的画面似乎又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

在东郊,百姓不但以椰子为生,而且还把椰雕艺术融入了他们的生活。东郊的椰雕工艺之所以如此的繁盛,那是因为它有一支强大的后备军团,成片成片的椰子树。

椰雕是最具海南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椰雕是以椰壳、椰棕、椰木为原料,用手工雕刻成各种实用产品和造型艺术品。

海南椰雕历史渊源悠久,早在唐代已有了椰雕用具。因椰壳有监别毒性之功能而被士大夫阶层青睐,宋代时士大夫阶层已有使用椰雕茶具,见重于世;宋明清历代,椰雕均被列为“天南贡品”。

民国时期(抗日战争前)文昌椰雕已销往南洋群岛和港澳地区,还曾在越南河内的国际特产博览会上获一等奖。新中国成立后,文昌椰雕技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并多次获奖。2008年,东郊椰雕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

椰雕工艺分为三类

一是椰壳雕。利用椰子壳的天然形态,把椰壳和贝壳嵌镶结合,按设计造型拼接成工艺品,产品有椰碗、茶叶盒、牙签筒、烟灰缸、花瓶、二胡、拼贴工艺画等。

二是椰棕雕。根据椰棕自然肌理效果,采用切、割、烫等方法加工成椰猴、椰猪、椰妹等各种人物、动物造型。

三是椰木雕。椰木向来被海南民间用来加工成木梁盖房子,后来工艺厂开始用椰木加工成筷子、发夹等产品。但是,人们利用得最多的还是椰壳雕。

正是这些椰雕师们的用心与专注,才给予了自然产物的价值,才有了历史的流传。也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传承这样的手艺,让我们能看到各种各样从土地里长出的艺术品。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