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采茶戏

幻丝桑2024-04-20

采茶戏

什么是采茶戏

茶不仅广泛地渗透到戏剧艺术之中,而且在我国还有以茶命名的戏剧剧种。如采茶戏就是全国各地采茶、花灯等民间歌舞小戏的统称。它起源于茶农采茶时所唱的采茶歌,历经采茶小曲、采茶歌联唱、采茶灯等阶段,与民间舞蹈相结合,形成活跃于广大农村的载歌载舞的采茶戏。它们多以采茶、茶灯歌舞为表现形式,通常以两小(小旦和小丑)或三小(小生、小旦和小丑)进行表演。其雏形为二旦一丑的“三角班”时期,又称“三脚戏”,多为反映生活片断、朴实无华的喜剧,用采茶调演唱,一唱众和。起初无管弦伴奏,后来增加行当,发展为十人的“半班”形式后,歌舞相对减少,但基本表演风格仍保留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一些传统小戏不是以故事的完整和离奇曲折的情节吸引观众,而是以演员精彩的表演和幽默、诙谐的台词取胜。采茶戏的音乐有属于小调曲牌连接体的,也有板腔体的,曲调丰富、朴实明快、轻松活泼。主奏乐器一般为二胡。

有哪些采茶戏

采茶戏根据流行地区的不同,有江西采茶戏,闽西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粤北采茶戏,桂南采茶戏等,均各具特色。

(1)江西采茶戏赣南自古出产名茶,相传唐明皇时代,宫廷中有一位教练舞女的歌舞大师雷光华为避死罪而逃往赣南,隐名埋姓于九龙山,种茶为生,在与当地人民共同生活、劳动过程中,他把自己的演唱艺术同地方小调与采茶动作糅合起来,从而创造了采茶歌,也就是民间所谓的“茶灯”。起初“茶灯”只演唱“十二月采茶调”,后来逐步发展,音乐不断丰富并融入茶农生活的故事情节,至明末清初‘便形成了极富乡土特色的“以歌舞演故事”的采茶戏。

又有一说,起源于安远县九龙山一带的赣南采茶戏,距今约有三百余年历史‘是江西采茶戏的始祖。后形成赣南、赣东、赣北、赣西、赣中五大流派。有抚州、萍乡、南昌、九江、赣东、吉安、瑞昌、宁都、袁水、赣南、武宁、高安、景德镇等各路采茶戏,既自成体系又各具特色,既保留采茶歌风格又吸收大剧种养料,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采茶戏传统剧目中,除生活小戏外,以男女爱情为主‘表现生离死别、悲欢离合的剧目也较多。后受其他剧种影响,也演一些宫廷袍带戏,但数量很少。传统剧目有数百个,如《茶童戏主》、《九龙山摘茶》、 《方卿戏姑》、《四姐下凡》、 《毛洪记》、《养麦记》。

采茶戏唱腔多是民间音乐语言和民间文学的有机结合,以地方话演唱,朴实优美,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广为群众喜爱。采茶戏的生、旦角均画清脸,彩旦睑上画一“蜘蛛痣”;丑角多抹白鼻,画青蛙、蝴蝶、蜻蜒、元宝等图形;花脸仿京剧、赣剧、祁剧脸谱。新中国成立后,采茶戏得到很大发展,传统剧目曾多次拍摄为戏曲影片,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剧目大批涌现,采茶戏的音乐被其他艺术门类广为采用,创造出各种新的音乐曲调。

(2)黄梅采茶戏系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与高跷、道情等民间歌舞相结合并长期发展演变的产物。大约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其唱腔包括七板、二行、火攻、高腔、花腔、还魂腔及多种小调。有《私情记》、《告经承》、《告堤霸》等传统剧目。

(3)阳新采茶戏系黄梅采茶戏传人湖北阳新后,与当地花灯戏相结合的产物’形成于清道光年间。与江西武宁、瑞昌的采茶戏互有影响,后又吸收了汉剧的剧目与表演艺术。唱腔包括北腔、汉腔、叹腔、四句腔及多种小调。

(4)粤北采茶戏流行于广东韶关及梅州、湛江一带。赣南、湖南采茶戏流入粤北后,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而形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音乐由赣南茶灯、湖南采茶及粤北民间音乐组成,脚色包括生、旦、丑、末(或官)四行。传统剧目有《九龙茶灯》、《补皮鞋》、《卖杂货》、《装画眉》等。

(5)桂南采茶戏简称为“采茶”、“竹马”和“鹿儿剧”。有一百余年历史,其发展经历了采茶歌舞、茶插(穿插进其他民间小调等)、串古(演唱故事)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命名为采茶戏,与桂北彩调并祢为“南茶北调”。其音乐由茶腔、小调、锣鼓三部分组成。

(6)广西采茶戏流行于广西玉林和钦州部分地区,由赣南经广东传人桂南。最初以一男二女持钱鞭、花扇载歌载舞,后发展为戏曲。剧目多为喜剧、闹剧。传统剧目有《马京与冯凉》、《一枝花》等。主要唱腔包括茶腔、茶插两部分,用桂南八音伴奏。唱腔轻快活泼,气氛热烈,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