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灯节是胶东渔民的节日。它的形成不过三百年历史,但发展演变丰富了许多内容。现在的渔灯节已是一个热闹喧嚣、富于地方文化的渔民盛典,已经成为了渔民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鲜明的渔家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其他传统民俗文化不能涵盖的。
“渔灯节”最早是从我国传统的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习俗派生出来的,正月十五老百姓讲究点灯、送灯,送灯送到“海神庙”、“龙王庙”。后来,渔民发展成把灯送到海上,随浪而飘,一来祈盼一帆风顺,二来盼“海神龙王”能带来好运。再后来,渔民们选中正月十三和十四,作为自己的“送灯节”,这个“节”民间就叫做“渔灯节”。渔灯节是流行于蓬莱渔村——山后初家、山后陈家、山后李家、山后顾家、沙窝孙家和芦洋等6个渔村的共同节日。
渔民们先把五颜六色的彩旗挂在桅杆顶上,在船头上贴上祈盼一帆风顺的对联,在船各处贴上斗方“福”字,以求“福”到船家。正月十三这天,渔民们在自家准备好酒菜,杀好猪,蒸好着彩的饽饽,把猪头、饽饽、酒菜、供香、佛腊、烧纸、鞭炮等等都放置在几个“柳斗”上,摆好后在猪头上洒一点猪血,或在“柳斗”梁上系上红绸彩花,这两种做法的意思是“发血财”、“挂彩(财)”。祭拜供品摆好后,渔民们自家开始大摆酒宴,一来祝当年丰收,二来祝来年更上一层楼。午后一点左右,渔民们开始各自从自家出动,抬着供品“柳斗”一路走一路放鞭炮,随之而来助兴的秧歌队,更是伴随着锣鼓点扭个沸沸扬扬,加上观看的人群,祭海的队伍从四面八方涌向码头。
码头上,数百只船连靠在一起,渔民们迅速把鞭炮、供品及“柳斗”一起送到船上,然后挂鞭炮,所有的桅杆、吊杆上都挂满了两三万头的鞭炮。这时,锣鼓响起,船家开始陆陆续续燃放鞭炮,岸上的渔民开始载歌载舞随意拿一红绸,系于腰间,随“奏点”扭摆,秧歌队则更是欢跳无比。然后,所有来人分年龄、辈份大小,朝着象征着“海神龙王”的方向叩拜后,整个仪式就结束了。
渔灯节一直作为当地渔民的传统节日传承了下来,即使在文革期间,龙王庙被推倒了,渔灯节也没有停止。现在,除了传统节目唱大戏之外,渔灯节还把渔家歌舞、大秧歌等特色节目引入了节日庆典,使得整个节日充满了时代气息。正因为其深具人文魅力,2006年,渔灯节被列入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情人山头对唱歌(一)男:山歌没人起头我起头林光唱到西街头街上看看无限好 好比温州和杭州女:山歌很早妹起头天亮唱到没日头东边唱到水南户西边唱到张山沟男:唱起山歌没因由想妹和我同个枕头女:杜鹃开花红辣辣好...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
武当武术的发源地在湖北武当山,其创始人是元末明初的武当道人张三丰。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武当武术具...
人类和所有生物都需要空气生存,受过污染的空气对人体是有害的,好的空气质量能带给人更高的生活质量,大多人都在追求健康的生活。大家知道世界十大空气质量最好的国家吗,现在一起和小编来了解一下吧。世界十大空气...
丹凤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因县城襟带丹江、背依凤冠山而得名,属商洛市管辖。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偏低,河谷相间,呈“掌”状地貌,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 的土石山区县。全县森林覆盖率70%,是...
“关老爷,骑红马,不见金钱只管打”----山东莱州民歌。现在很多朋友的家里,或者公司店铺都供奉着财神,财神真的可以招财吗?民间相信是可以的,但是自己连供的财神是谁,如何供奉都不明白,怎么为自己招财呢?...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茶,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传统饮料,是回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回族饮茶的历史悠久,相传回族先民在唐朝贞观年间就开始饮茶。“惟回教初传,曾有一部来自海路,盖居苏杭,产茶之区,回民或此时染有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