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民俗活动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端午节文化蕴含之丰厚、流传范围之广泛、流传时间之久远,在中国十多个传统节日中,都可以说是一个仅次于春节的节日。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龙舟竞渡、挂菖蒲艾蒿、吃粽子、饮雄黄酒、洗药澡等。但是,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且幅员辽阔,各地各族的端午习俗略有差异。比如,老北京人不能在端午节期间打井水来用,同时大街小巷都要售樱桃和桑椹,制作特殊的“节日饼”,在饼上要绘上老虎、蛇、蜈蚣、蜘蛛、蟹子等动物图案以避毒。山东日照地区在端午节期间都要给儿童的手臂、脚踝和胸前佩戴以红、绿、蓝、紫、黑、橙和黄线为主的“七色线”以避邪。山西解州人过端午节不仅男女老幼都要佩戴艾叶,而且小孩子还要在脖子上系上长命索,以祈求去疾长寿。
陕西兴平人过端午节,要用绫帛缝制成小粽子状的佩饰物,每个小粽子下面还要缝上一个小木偶人,称作“耍娃娃”,以祈求子孙繁衍。湖北黄岗县过端午节要举行迎傩人仪式以逐疫驱邪。福州人过端午节,媳妇要给公婆馈送节日礼物,如寿衣、鞋袜、团粽、扇子,以增进和改善婆媳关系。广东从化人在五月初五正午,要把经过法术和符处理过的具有神奇法力的水烧开,然后用此水洗手、洗眼,再把洗过的水泼洒到人来人往的路上,俗称“送灾难”。
广东新兴人在端午节期间要到邻近的庙宇去迎接神灵出巡,在出巡过程中,在巫师的引导下,神灵从庙宇来到俗界为人们消灾去邪。纳西族过端午节,家家户户清晨起来就要吃糖枣糯米饭,喝雄黄酒,在门上插白篙、三根葛藤及两根大麦穗,长辈要给十五岁以下儿童佩戴“续命线”,“续命线”要戴到六月廿七日火把节最后一天才解下烧掉,以保佑岁岁平安。仡佬族男女青年要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从四面八方赶到纳雍县和水城交界的神仙坡聚会,寻找自己的意中人。等等,等等。
从笔者的故乡——莆田灵川镇东汾(东进村)端午习俗来看,与众大不相同。我们这里管“端午节”叫“五日节”,也有叫“天中节”的。我们村有一座名闻遐迩的千年古庙——五帝庙,庙里供奉着五帝(青帝、黄帝、赤帝、白帝、黑帝)菩萨。农历五月初五,刚好是五帝爷的诞辰。这一天要举行十分隆重而热烈的“化船”(送王船)仪式。然而,五帝诞辰庆典活动并不限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而是从农历四月廿六或廿七日起就开始在庙前广场上连唱九天莆仙戏。“送王船”仪式只是这整个庆典活动达到顶峰而已。“王船”实际上是一艘纸扎的“龙舟”。
这条“龙舟”是由五位纸扎艺人共耗时一个月制作完成的。该“龙舟”是以竹木为骨架,以各种色纸裱制而成,长二丈八尺,宽七尺,桅高二丈四尺。船上还扎有戏台、正极殿、吹鼓楼。“戏台”上的人物是根据第一天第一场开演的莆仙戏剧目中的人物来制作的。“正极殿”中有纸糊的各尊神像,中央是五皇大帝,两旁是田公元帅和文昌帝君、杨公太帅、匡阜先生,船沿两边各塑有十位神将和八班皂隶,站立在船首的是两尊红面苏爷和绿面苏爷。“龙舟”两侧还绘有波浪和鱼的图案。整条“龙舟”巍峨壮观,栩栩如生,美轮美奂。除“龙舟”外,还有一条长一丈二尺,宽三尺七寸,高三尺的中“凤船”和十几条长七尺,高、宽各二尺五寸的小“凤船”。制作也相当精巧。
五月初五这天下午三点半左右,法师开始做道场,然后给“龙舟”、“凤船”点眼并请圣。晚上七点半左右,由村民装扮的八班、皂隶等排列在“龙舟”之前,高声吆喝,大锣开道,长号齐鸣,铳声震耳,焰花冲天,惊天动地!周围围观的是本村和来自四邻八村的村民,人山人海。只见八个壮汉将“龙舟”抬到殿前顶埕,并扬起“代天巡狩”和“钦命瘟部司”的白色双帆,这时“龙舟”开始不断摇摆,似在海上破浪前行。法师双手托着一只小“凤船”不断摇晃,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在“公堂”和“龙舟”之间往返穿梭42次,其间,引航人举着火炬,并不时向火炬上撒上一把松香,使火炬冒出团团火焰。请圣礼毕,五帝升帐,两边的执事高声长呼,大锣开道,号角长鸣,八位壮汉抬起“龙舟”,快速地冲向前场预先堆放的贡银堆上,执事和村老一齐跪下向“龙舟”拜别,戏台上装扮成八仙的演员也下跪送驾。此时,响铳、礼花、焰火响成一片,惊天动地!“龙舟”被点燃,十多只小凤船也陆陆续续地被送入火堆,火光冲天,方圆数十里的群众都能看见。这就是闻名遐迩的东汾五帝庙化船(送王船)习俗。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如果岁逢闰五,那么,这种送王船仪式照样还要重复一遍,毫不含糊。这种送王船,寓意是驱除瘟邪,佑境安民。
有人或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别的地方过端午节是“赛龙舟”,而东汾这里却是“化龙舟”,差异咋这么大呢?其实,“赛龙舟”也好,“化龙舟”也罢,其本意都是为了避邪除祟、祛灾祈福。就具体细节而言,赛龙舟时也举行巫术仪式。
据《武陵竞渡略》中记载,其巫术仪式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划船的前一夜要举行“亮船”仪式,仪式上巫师接受请神的村落头人贡奉的牺牲祭品,然后作法,在船上翻筋斗,接着就撒些荠叶,点燃,让火光照亮新船,同时不停地敲击大鼓,彻夜不止,以抵制企图破坏新船的任何妖术。一是在竞渡当天举行“发船”仪式,巫师手举火把向新船发出前进的指令,并通过火把的烈焰的红黑高低来占卜胜负。竞渡结束,船人所用剩余酒饭及所有用品均需抛入水中,不复携去,因为这些东西都成了不洁之物,将之抛弃是为了避免将不祥的命运带回家。
过端午的最后一二日还要举行送棕和烧纸船等禳灾巫术活动。据江绍原先生从大量的文献资料考证,龙舟竞渡是禳灾祈福的主要方式,“不过有些地方并无竞渡而只是用车扮或用茅竹、纸等物造成船,船上有时放种种人物或瘟神的像,导以旗帜乐队、遍游各地收灾,然后把船或者烧掉,或者泛于水。”(江绍原《民俗学论集》第218页)闻一多先生还具体探讨了端午与五行的关系。他得出这样的结论:“可以确定”“端午的起源与龙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还可以进一步推测,说它就是古代吴越民族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闻一多《神话与诗》152页)闻一多先生还说,“五行中最基本的观念是五方,而五方是一种社会政治组织形态的符号,兼宗教信仰的象征。”“一共有五条龙,而以色彩区分开来,于是,对龙的信仰就由图腾崇拜演化为祖宗崇拜,五色龙则成为五色帝。当宗教信仰发展到祖宗崇拜的阶段,社会组织也相应的由图腾发展为国家标志,也就是说,五帝就是天神,同时也是人间帝王。”(闻一多《神话与诗》第153—156页)由此可知,东汾五帝祖庙沿袭千年的化船(送王船)习俗正是一种古老的古越民族的龙图腾文化的延伸,也可以说是一块极其宝贵的宗教信仰的活化石!正如东汾五帝祖庙前方牌楼上由林祖韩先生所撰写的楹联:“应五行以镇五方礼隆五祀;亘千秋而极千变福泽千家。”东汾人祈求五帝爷对人间的庇护,以“纸船明烛照天烧”的形式,已经足足横亘千秋矣!
在这里我想借用王春火先生的两首词作为结束语。
一是《清平乐·东汾庆端阳》;
节逢端午,热闹非他处。举世龙舟吊三闾,唯我东汾特独。
连唱九日戏文,场场故事不同。最是初四初五,化船习俗真中。
一是《如梦令·端阳》:
常例端阳舟粽,屈子烈魂长存。爱国怎弘扬?使命在肩安问。行动,行动,直叫强国圆梦!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