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南日岛冬至习俗

灵凡君2024-05-02

南日岛冬至习俗

冬至节也称冬节、交冬。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的由来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八闽通志·兴化府风俗·冬至》载:“前期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荐之于祖考。”这就是南日岛“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的由来。

南日岛有句方言谚语:“冬至夜大过三十夜,冬至早大过初一早。”可见,南日岛人把冬至当成一个重要的节日,对其重视的程度不亚于春节。凡外出者,这天要尽量回家与亲人团聚,祭拜祖先,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吃顿团圆饭。

冬至前一夜,南日岛民俗叫“冬至暝”。这天傍晚,家家户户的厅堂上灯笼高悬,灯光如昼,寓意事业辉煌。全家人吃完晚饭,家庭主妇穿着红衣服,拿一个“大笠孤”(圆竹匾)平放在桌子上,在里面分别摆上生姜、红糖、用红纸条封腰的十双新筷子、一双桔子、一枝“三春”。生姜取“旺盛”之意,要越大越好;红糖寓意“甜甜蜜蜜”;十双新筷子则象征“十全十美”;“三春”是一枝贴着2个鲜艳的胖大娃娃的红纸片,福禄寿齐全,一般插在桔子上面。一家人洗好手,家长点烛上香,放了鞭炮,全家人围在一起开始“搓丸”(搓汤圆)。“甜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甜”寓意“甜甜蜜蜜”,“汤圆”意味着“团圆”和“圆满”。

家庭主妇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水揉捏成圆形的长条,摘成一粒一粒的圆坯放在“大笠孤”里,家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龙眼大小的“丸子”,整整齐齐地放在“大笠孤”中。这就是“冬至暝搓丸”。最有趣的是,除了“搓丸”,还要捏元宝、聚宝盆、小狗和小猪,名曰:“运气好,狗仔衔元宝”,寓有“财源广进、六畜兴旺”的意思。要是孩子不小心把丸子落在地上,大人会立刻叫孩子捡起来,吹去沾上的灰尘,不然的话,今后脸上会长白斑,很难看。其实这是教育孩子从小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

搓好的“丸子”扣上盖子,要摆在“灶公”灶前过夜。

冬至的夜最漫长,爱吃“丸子汤”的孩子们,睡不着,天未亮,就叫嚷着要吃“丸子汤”。因此,南日岛至今流传着“爱吃一碗丸子汤,盼来盼去天未光”的童谣。

好不容易等到冬至节早晨,家庭主妇早早地起床,把“丸子”倒进锅里,和生姜、板糖(姜、糖能祛寒开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热的“甜丸子汤”。

家庭主妇煮好汤圆后,第一碗汤圆是不能吃的,要把“丸子”粘在门框之上,以祀“门丞户尉”,保佑全家平平安安。岛上有个美丽的传说:宋代,兴化府里兴泰里有个寡妇叫余莲香,儿子元元中了状元,当了京官,三年没有回乡省亲,但每次都把薪俸留下一半,叫家丁张二送回家。由于张二好酒,几次都丢了银两,只好说假话蒙骗元元。而莲香不知儿子音讯,以为儿子忘了她,便躲进深山。元元冬至回家省亲,几次进山没找到母亲,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母亲平时最爱吃汤圆,他亲自搓了很多汤圆,从自己家门口一路贴到深山上。母亲出门找食,从山里吃到自家门口。母子终于相见,抱头痛哭。元元当场下跪,莲香答应回家跟儿子过节。皇帝知道这件事,为莲香的气节所感动,为元元的母亲建造“贞节坊”。从此,这个习俗流传至今。

南日岛有个讲闽南话的村庄——浮叶村,至今保存着闽南人过冬至的习俗。每年冬至来临,出门在外的人,无论如何都要回家过节谒祖的!当地老人们常说这么一句闽南话:“冬至不回无祖公,春节不返无某囝(“某囝”闽南话即“妻”与“子”)!”

冬至这天,浮叶村村民除了祭祖,家有婴孩的女人们,还要记得拜床母,祈求孩子晚上不哭不闹,睡个好觉。大人准备红色的汤圆、荤素五味和美味佳肴,焚香点烛,烧纸钱,甚至放鞭炮。这次与清明节的祭祖,合称为闽南的“春冬二祭”。

南日岛有一个岛中岛——小日岛,岛民是从江口移民来的,至今一直沿袭江口的习俗。新嫁女儿的人家,第一年冬节应给女儿、女婿送冬节花、红橘,俗称“搓圆花”,表示祝福。新丧人家冬节不做粿,由邻居或亲友赠送,要奇数,丧家以糖果和饼干回赠。

南日岛的民风淳朴,岛民对耕牛有特别深厚的感情。耕牛从不宰杀,让它自然老去,举行土葬。冬至这一天,对耕牛百般呵护,不能使牛耕地。南日岛有句俗语:“人歇初一早(大年初一),牛歇冬至早。”选择冬至这一天让牛休息,既是农闲到来的表示,也是庄稼人对牛这一年来辛勤劳作的感激和报答。

南日岛地理位置特殊,冬至过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在南日岛,冬至又叫团圆节或者孝敬节,是晚辈表达对长辈孝顺的时候。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