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立春日戴春鸡、佩燕子习俗

歌飞酱2024-05-03

立春日戴春鸡、佩燕子习俗

在立春节给孩子戴春鸡儿,是老辈子留下来的传统。为什么在立春这天戴春鸡儿,而不戴其他小动物。据老辈人说,“鸡”和“吉”同音,取个吉祥之意。

其次,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在立春这天开始戴,也象征孩子从小开始便“吉”星高照了。

再者,民俗上有鸡能食五毒之说,给小孩子们佩戴春也有驱邪攮灾之意。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过去农村贫穷,一到春天,就出现粮荒,断炊的、出门讨饭的并不鲜见,农人穷怕了,让孩子在立春这天戴上春鸡儿,期盼将来能过上不愁吃穿的好日子,从此不再遭受鸡(饥)荒之苦。

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人们为讨吉利用棉布和棉花缝制成拇指大小的布鸡儿,一只或几只缝在小孩的衣袖或帽子上,名为“春鸡”,俗称戴“春鸡儿”的习俗。

春鸡缝好后,要在“打春”的头天晚上,缀在娃儿的棉袄袖子上。佩戴时要求男左女右,寓意丰衣足食、茁壮成长、吉祥如意,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戴春鸡的时间一般从立春之日起延续好多天。在山东一些地区,春鸡要在元宵节或者正月十六赶庙会时扔掉。由于汉族民间艺术中,祛除蜈蚣、蝎子、蟾蜍、蛇、马蜂或者蚰蜒等“五毒”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题材,而鸡又能降服这五毒,因此春鸡便成了儿童的护身符,寄托着儿童不受任何毒虫伤害的良好愿望。这一点也与气候、土壤、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因为正是立春之后,气候转暖,各种毒虫出现,所以让儿童戴春鸡以祈避毒虫。至于扔春鸡象征扔掉疾病,犹如某些地区放风筝剪断线放掉晦气的习俗;人们相信,断线的风筝可以把病灾带走,其寓意是一样的。

一般来说,立春这一天,小孩子的身上带的春鸡越多,说明孩子受到的祝福也就越多。

佩戴时要求男左女右,寓意丰衣足食、茁壮成长、吉祥如意。

戴春鸡是立春之日古老的风俗。每年立春日,人们用布制作小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预示新春吉祥。未种牛痘的孩子,春鸡嘴里还要衔一串黄豆,以鸡吃豆来寓意孩子不生天花、麻疹等疾病。还有用线穿豆挂于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前者称为“禳儿疹”,后者称为“散疹”。在河南项城,人们剪彩做春鸡,大多戴在小孩的头上或袖上。在山西灵石,立春日用绢做成小孩形状,俗名春娃,戴在儿童身上。

戴春鸡也是陕西铜川一带人民的古老风俗。

佩燕子是陕西一带人民的风俗。每年立春日,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缝制的“燕子”,这种风俗源自唐代,现在仍然在农村中流行。因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许多人家,都在自己厅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窝,只要你能在房檐的墙壁上,搭上一小页垫板,上写“春燕来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筑起窝来。燕子是候鸟,春天飞到北方,秋天飞到南方。“不吃你家谷子,不吃你家糜子,只在你家抱一窝儿子。”所以向阳人家都喜欢在自己院落房舍里,让燕子繁殖生息。

每年立春这天,人们都喜欢佩戴“燕子”,特别是小孩,父母早就给他(她)们准备好了,他们戴在胸前,手舞足蹈、到处炫耀。

我国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都要穿上盛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地在街上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执鞭,打牛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这就是“立春”又叫“打春”的由来。

提起打春,我就会想起这一天鲁南一带的孩子们左臂上部戴着的一对布公鸡,俗称“迎春鸡”,也叫“打春鸡”。

打春鸡是以棉花和红、绿、黄等多种颜色的布为原料,手工缝制而成。立春那天早上,孩子们大都会在左臂戴上一对鲜艳的布公鸡,奔走于大街小巷。据说这样可以驱邪祛病。这一习俗在鲁南一带有上百年的历史。

传说,打春鸡的出现缘于天花病毒的传播。在预防天花的“接种疫苗法”没有发明以前,小孩子多数要“出天花”。这是一种恶性传染病,症状为高烧、昏迷,严重者甚至会丧生。那时候不仅缺医少药,而且医疗水平低下,多数人只好用实际上无效的偏方治疗,有的则干脆听天由命。以前,不知有多少聪明可爱的孩子被天花夺去了宝贵的生命。就算有天花患儿侥幸活下来,脓疱结痂,脱落后也会留下永久的“疤”,成为麻子,给他们带来一生难言的酸楚。

过去,每年春季是天花的高发期,来势猛、传播快。因为医疗水平欠发达,科学知识又不普及,古时的老百姓都特别迷信,如果孩子因“出天花”而发高烧或者昏迷,就会被认为是鬼魂附体。传说,万般无奈之际,一位爱子如命的母亲突发奇想,于打春前夜设计制作了一只布公鸡,第二天缝在孩子的衣袖上,祈求能够驱邪祛病,保佑孩子健康。

这种偶然出现的布公鸡被同样爱子心切的母亲们传播开来,并增添了新的内容:布公鸡由最初的一只变成了一对,其中一只鸡的嘴下还坠了一颗代表脓疱的黄豆,意为:雄壮的大公鸡把脓疱全吃光;另一只鸡的嘴下则坠着一串小红辣椒,意为:孩子的生命要像火红的辣椒一样茁壮。博大、深厚、细腻的母爱,就这样深深地蕴含在佩戴打春鸡的民俗中。

后来,英国内科专家爱德华·詹纳发明了“接种疫苗法”,使全世界的婴幼儿远离了天花病毒。天花病毒消除了,人们对打春鸡也就不感兴趣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生活内容的日益丰富,人们更无暇顾及那曾经给千万人无限慰藉的打春鸡了。然而,尽管佩戴打春鸡的习俗似将随风消逝,但是,它最初所蕴含的深深的母爱,我们绝不能忘记!

如今饥荒、染痘之苦已成为遥远的记忆,缝春鸡也只能跟“吉祥如意”的美好祝福相联系了,大家把缝制春鸡当作一件趣事来做,而我们这一代长大的人,这个立春的风俗一直在我们脑海里,想想便觉得很亲切。

春戴春鸡儿习俗现状:

如今,汉族儿童戴春鸡的习俗已经不多见了,只是在那些受现代文化影响小的偏远(有时是贫困)的乡村还多多少少地存在着。现代工业文明或农业生产压力,占用了年轻母亲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她们难得从母亲那一辈继承下来做春公鸡之类的手工艺技巧。孩子们新年的新衣新帽也不再像他们的爸爸妈妈那一代人那样是人工缝制的,而是机械化大工厂里生产出来的。这种极少个性的童装似乎与妈妈手工缝制的春公鸡不相配,因而这种不伦不类的饰物也很少见了。

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世界再也不像他们的爷爷奶奶小时候那么单一了。他们接触了越多的电视节目,有了越来越丰富多彩的大小玩具,他们极少知道农历的节气,也很少有人告诉他们立春和春鸡跟他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不过,在小时候戴过春鸡的人的脑子里,虎头帽上戴着春鸡跑到左邻右舍到处玩耍的情景是永不褪色的记忆。

春鸡的做法:

春鸡儿其实做起来很简单,手儿巧的十分钟八分钟做一只,手儿拙的,半个钟点也能拿得下。先把花布料按所需的鸡样子剪好,用花儿线缝合时留下一个口儿,把烂布头或棉花或小米或小豆当作填充物塞进去,然后将口儿缝上。春鸡儿的雏形便有了。

接下来,要用黑线给春鸡儿缝出眼睛,再用一小撮儿五色彩线缝在春鸡儿的屁股上,算作尾巴,一只俊俏的春鸡儿便栩栩如生,但手儿巧的媳妇还不满足,还要用一丁点儿红布缝成一个小巧的红辣椒,红辣椒的顶端还要缝上一小块剪成齿状的绿布。

最后用线把这个可爱的小红辣椒吊在春鸡儿的嘴巴下,晃晃悠悠的,煞是可爱。

这一切完毕后,要在“打春”的头天晚上,缝在娃娃们的棉袄袖子挨肩膀儿的位置上。一般男娃的春鸡儿缝在左边的袖子上,女娃的春鸡儿要缝在右边的袖子上,使之符合“男左女右”的老传统。有缝制两只春鸡儿的也就不论娃儿的性别了,一个袖子上缝一只,看起来更花哨一些,会把娃儿衬托得更加俊俏可爱。

去年本命年,手上戴了一根红绳,现在立春过了不想再戴,要怎么处理? 可以直接扔了吗?

不需要烧掉,如果你不想存放着,也不想赠送给好友,只需要挂树上就可以了,挂的时候祈福一下,接下来就风调雨顺了!

这跟红绳是长寿索,你不愿意保存可以,但是不能送给别人。你不用把它烧掉,找颗老树把它挂上,或者上寺庙把它放到那里的长青树上即可。最简单就是把它挂到住宅小区或者绿化带的树上就可以了。系时,一定要虔诚的求它保佑你幸福健康。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