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塔烧塔,越烧越发。”“塔火烧得旺,来年猪牛壮。”“烧塔烧得红,养猪养到二百五;烧塔烧得白,养猪养到没尾巴。”……吉安素有中秋烧塔的习俗。2014年11月,“吉安中秋烧塔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中秋烧塔”,是流行闽粤赣地区的一种民间祈福习俗,又称烧瓦子灯、烧宝塔、烧瓦塔、烧梵塔等。吉安地区的“中秋烧塔”由来已久。每逢中秋月圆时,各个村落居民都会聚集在村里的一块空地上,烧起红红火火的宝塔。中秋节当晚,家家户户吃过团圆饭、赏过月后,大人小孩都出来看烧塔。烧塔时候,火越旺,象征着今后的日子越红火。
在吉安,几乎每一个村落都有烧塔的习俗。随着经济的发展,百姓逐渐富裕起来,中秋烧塔的规模也就越来越大,许多村庄的宝塔愈建愈高。
吉安“中秋烧塔”习俗的来历,一说烧塔为了“推翻元朝”统治,一说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还相传是由佛教造浮屠(佛塔)衍变而来。
据传说,元朝统治中国后,采取各种歧视政策,剥夺人民的许多权利,并采用监控措施,对百姓活动进行监视。元朝统治者把五户人家编成一甲,由元朝政府派一名蒙古贵族当甲长。元朝贵族在各乡村作威作福,勒索百姓钱财。元朝末年,黄河连年水灾,物价上涨,人民流离失所。一些爱国志士便纷纷奋起反抗,并事前密约:于八月十五这一天,在空旷地方用瓦片砌塔,燃烧猛火,作为行动信号,一起行动,推翻甲长。从此,烧塔便成为中秋习俗而流传下来了。
另一传说:烧塔是为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
据史书记载,南宋末景炎元年(1276)正月,文天祥被元兵所扣留并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时,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在南剑州(治今福建南平)开府,指挥抗元。不久,又先后转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长汀)、漳州龙岩、梅州等地,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
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军由广东出兵,进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以重兵进攻赣州、吉州(今江西吉安,文天祥家乡),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元朝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吉州及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祥兴元年(1278)秋,文天祥在吉州、兴国等地收容残部近万兵力准备再次反攻,于农历八月十五曰汇合在早禾市(今江西泰和县禾市镇)的牛吼河边上的一个小山村。
中秋节当天,禾市老百姓在牛吼河上用自家门板、茅草架设了一浮桥,供文天祥率军过桥抗元。
当天晚上,文天祥率全军及老百姓共万人在渡口边上拜月神,祈求早日收复失地,国家兴旺发达。月圆时村民们在渡口用砖块和瓦片砌成一个高约三米的大塔,并搬出所有的稻草,不停地放进去燃烧,烧得塔身通红。塔火和明月照亮了整个浮桥。到下半夜时分,数万抗元将兵全部安全地渡过了牛吼河。
后来每年中秋夜,老百姓都会在渡口边上砌起了灯塔,得通火。以纪念这位家乡的爱国民族英雄。而且此习俗在各地慢慢传开。目前禾市镇及附近的吉安指阳乡,每年中秋节及前后三天都会烧塔。
关于中秋烧塔的习俗,吉安多地旧志有记载。清道光《万安县志》载,“儿童拾瓦片堆塔高数尺,夜间小锣鼓沿门化矛烧塔,烧至通红,会饮赏月”。清同治《龙泉县志》载,“小儿累碎瓦为浮屠,鳞差(次)角锐,积薪燃之,曰‘烧宝塔’”。《吉安县志(1941)》《安福县志(1995)》等亦有记载。
在吉安地区,“中秋烧塔”主要有垒塔、烧塔、封塔三项内容。
垒塔:农历八月十五日一大早,老人和孩子拣拾残砖断瓦,在村子开阔场地上,用砖打好一个六边形的基座,各留一个进火和一个出灰的灶口,上面再用瓦片一层层错缝叠压,慢慢收腰,形似宝塔。
烧塔:晚上,随着月上中天,鞭炮响起,全村男女老少纷纷齐聚塔前。各家自带薪柴,主烧人另备上老酸酒或米汤。村民们在塔前设香案,点好香烛,摆上柚子、月饼,再次鸣放鞭炮祭月。祭毕,随着三声锣鼓响起,烧塔开始,主烧人不断往灶口塞薪柴,随着火势上窜,再浇上酸酒或米汤,宝塔通红,犹如火龙腾飞一般。在热烈的气氛中,村民开始唱起山歌,歌唱好年景与美好生活。
封塔:午夜以后,人们兴尽身疲,要进行封塔。主烧人要等稻草烧完后再燃放一串爆竹来祝贺活动结束。烧塔过程还伴有舞龙灯、举龙凤旗、撑宫灯等活动,特色鲜明。
砌塔是份细致活,且挺有讲究。烧塔的底座是最关键的部位,将决定塔身的大小,而塔身则用残瓦片交叉层叠堆砌而成,要留出许多小口,顶端则呈开放式,下宽上窄。在安福农村,每座烧塔的大小高矮各不相同,其寓意也就完全不一样,有的象征生意兴隆、吉祥如意,也有四通八达、团结一心等意义。
“烧塔时,先要向塔底土砖留下的一个‘火门’里放柴。当整个塔身被烧得通红,就可称为‘红塔’。”要把塔身烧红,一般都要烧到午夜。烧塔的过程中,火苗时而会蹿过塔顶。而当烧到红塔时,将不再往里添柴,只留一些残余的火苗。“中秋节是丰收的节日,通过烧塔表达收获的喜悦,也象征着今后的生活像火焰一样红红火火。”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
驱车从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向西行驶,快到旅游胜地帕福斯时,眼前出现了一片宁静的海域。海水的颜色淡淡的,格外温柔,不像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地中海那样蓝得深不可测。人到了这里,只觉得心化了,除了温柔地凝视着海...
玉环是中国文旦之乡,文旦种植有上百年历史,该果营养丰富、清甜爽口、清肺润肠。玉环位于浙江东南沿海黄金海岸线中段,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温和湿润。玉环县是国家级文旦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