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我国二十四个节气之一,亦是传统的祭祖扫墓的日子。
清明时节,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正是踏青扫墓的好时候,全国各地多数地方都选择这个时节祭祖扫墓、修葺墓园、缅怀先祖。吴川人亦不例外,大多选择清明节前后几天上山扫墓,拜祭祖先。在清明节前后,在外工作和务工经商的吴川人大都驾车回乡扫墓,因而这几天吴川城区经常塞车,甚至比春节还热闹,全市物价也因清明而飞涨。
习惯上,外出的吴川人可以忙到不回家过春节,但无论如何清明都要赶回来扫墓祭祖,一来是为了缅怀祖先,感恩前辈;二来是因为习俗认为扫墓可以沾祖德,转好运。
每到清明时节,满山遍野都热闹起来,到处是踏青扫墓的人群,满眼是烧纸钱的烟火,四处是震天响的鞭炮声。
过去扫墓步行肩挑骑自行车即可,仪式也相对简单,铲草、培土、烧香、奠酒、三跪九叩首、拜完后土又拜案台即了结。而现在满山都是摩托车和大小汽车,拜祭时还要念长篇祝文,有的还请唢呐队来吹吹打打,热闹过“六国封相”。
吴川人扫墓祭祖少不了纸宝、香烛、鞭炮、“三牲”。过去“三牲”为鸡、鱼、猪,一只鸡、一条鱼、一刀猪肉即可,后来“三牲”中大肥鹅取代了大剦鸡。现在“三牲”已升级为大剦鸡、大墨鱼和“金猪”——即全只烧乳猪。纸宝香烛中又多了冥币,纸制汽车、洋楼、家用电器模型,“现代化用品”一应俱全,真是祭品都“与时俱进”。鞭炮则由过去的火铳、“狗蚤小排炮”发展到现在长达几十米的电光鞭炮,甚至有碗口粗、30多厘米高的大炮头。
每到清明时节,隆隆的鞭炮声响遍山野,间或还传来雷鸣般的轰鸣声,那肯定是拜后土时燃烧的大炮头发出的闷响。听到这此起彼伏的隆隆鞭炮声,看到山野林间游走或匍伏叩首的人群,你还以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或是在彩排辽沈战役呢。
走在清明节的山野,你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或者最好听力有障碍,否则四周不时响起的鞭炮声会吓你个半死,或引发心脏病。还好,经过扫墓烧炮的“锻炼”,你即使胆小如鼠也久而不闻其响,日后遇到满天响雷,你也会处之泰然,听到突发暴响,你也会安之若素。有些人“胆量”就是这样练就的。
习俗认为,扫墓烧炮仗越多越响就越有“声气”、更易“发达”,烧炮后遗留的纸屑越多越红就越有“彩数”,因而好大喜功、喜欢攀比的吴川人扫墓燃烧的鞭炮就越比越长,炮头越烧越大、越大越响,“烧钱”也就越来越多,花费也就越来越大。或者笔者言重了,但此风确不可长。君不见全国各地都倡导文明扫墓,一束鲜花、一杯清茶或多一盒糖果即可也,何况不少人把先人的骨灰撒向大海或埋下地里植树呢。只要心存爱念,常怀感恩之心,毋忘养育之恩,不拒赡养之责,不留“子欲养而亲不在”之遗憾,则问心无愧天地宽了,何须纸扎、金猪、大炮头?
韶山餐饮以土菜和湘菜为主,突出韶山本土的地方特色。毛泽东一辈子钟情于粗粮糙米、乡菜土味。韶山毛家菜,伟人食俗,湘菜味道,韶山特色,千滋百味。毛家红烧肉韶山最有特色的肉类菜要数毛式红烧肉,要知道当年毛泽...
印度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ndia),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南部,面积297,47万平方公里,人口8、211亿,是个多民族国家。印地语为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和商业用语。首都新德里(New...
陕西八大怪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秦岭以北,黄土高原以南)出现的八种奇特风俗习惯。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
严州干菜鸭是中国浙江建德传统名菜,因以水鸭和干菜合烧而得名。传说,明朝时当地一家菜店突然来了一名知府要用膳,菜店老板没有准备,为应付知府,急中生智,将未下蛋的麻鸭收拾干净,将雪里蕻干菜、肥猪肉、熟火腿...
留园在苏州阊门外留园路338号,占地约50亩,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原为明嘉靖时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东园,清嘉庆时刘恕改建,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当时以造型优美的湖石峰十二座而著称。经清太平天国之役,苏州...
岳北位于湖南省衡山县的白果镇,与湘潭、双峰、衡阳、南岳接壤毗连。岳北人热情豪放,性格开朗,喜爱文化艺术,闻名遐迩的“岳北山歌”就出自这里,不管是田间山野还是街头巷尾,无论是耄耋老者或者是黄牙稚童,都喜...
刮街是长治平顺县一带正月十六进行的一项民俗活动,主要分布区域为平顺县北部浊漳河谷沿岸,包括北耽车、阳高、石城二乡一镇,以石城镇白杨坡村最为典型。刮街其含义是人们集中起来,借助神仙等各种力量,将村中潜藏...
英国皇家爱斯科赛马会(Royal Ascot,又称皇家赛马会)正式开幕,为期一周。作为全世界最顶级赛事,以及英国重要社交场,它吸引了来自英国和世界各地的人前来观看。英国王室重要成员包括女王,都是皇家赛...
了解太平天国历史的人都知道,金田起义前桂平紫荆山曾经发生一件关系太平天国前途命运的大事。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冯云山在紫荆山进行秘密革命活动时突然被捕入狱,拜上帝会一时群龙无首,人心浮动,组织涣...
“把玩”既是一个名词,指能握在手里触摸和欣赏的玉器雕件或核雕等。又是一个动词,握在或置在手中赏玩。“把玩”源于汉隋,最初是在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之间把玩,逐渐扩散到其他各社会阶层,经过两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