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四和七月十五日,是民间较为另类和诡秘的节日,据说前者称为“鬼节”,后者叫“盂兰节”,皆与“鬼神”有关,有点神异色彩。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包括七月十五)各地都有不同的节庆习惯和过节风俗。吴川也不例外,这两天的祭祀活动也很有特色,并有点诡秘和神异。
七月十五日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和房屋四围焚香。
以往农历七月十四“鬼节”这天,吴川人家家户户都备酒菜拜土地公、拜神、祭祖,追先悼远,“宴请”祖宗“神灵”。他们还蒸制长条形的米粉糕条祭拜,称为扁担糕,意为让祖先挑衣服财物,还烧纸钱、花纸(表示布匹)、纸扎的花鞋、元宝、金锭祭奠先人,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让其在阴间“享用”。又或祈求“神灵”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万事如意。由此可见,“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独特的人文内涵。即使年代不同,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但永远捎不完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
用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称为拜路头。
七月十五日是“盂兰节”,据传始于印度一种佛教仪式——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的"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也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盂兰节”延用为中国的民间节日,并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十五,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神灵”,祈求平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盂兰节”祭“鬼”的风俗。过去人们在这天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晚上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无家可归”“鬼神”。
吴川人习惯上也大搞七月十五日的节庆,虽然少提“盂兰节”的节名。这天他们除中午隆重祭祀祖宗外,到了旁晚,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和房屋四围焚香,把香烛燃插在地上,摆上香案和祭品去拜路头,还烧一大堆纸钱、花纸、花鞋、元宝、金锭,“宴请”和祭奠外界的无主“神灵”,并祈“神灵”保佑,五谷丰登,老少平安。
听老人说,过去梅菉每年七月十五日都搞大祭祀活动,叫“支幽”,也许是支走幽灵的意思吧。“支幽”分为“山幽”和“水幽”,“山幽”仪式在位于蔗坡的养生亭举行,请道士拜佛、撒米和撒粉团,备齐祭品公祭陆地上那些“无家可归”的“神灵”。“水幽”则在河边举行,结纸船、放水灯,纸船红烛照天烧,以祭祀水中的亡灵。
世界上是没有鬼神灵异的,“山幽”和“水幽”无非都是为了追思先人,祈求平安罢了,民间习俗无论如何诡秘神异,一般都寄有美好的愿望。不管是七月十四“鬼节”或七月十五日“盂兰节”, 无论是杀鸡宰鸭抑或烧香烛焚纸钱,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这些节庆活动昭示着:人生在世,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这样,人心才能知足平衡,生活才能平安幸福,社会才能稳定和谐。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茶,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传统饮料,是回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回族饮茶的历史悠久,相传回族先民在唐朝贞观年间就开始饮茶。“惟回教初传,曾有一部来自海路,盖居苏杭,产茶之区,回民或此时染有嗜好,...
在陇东,差不多每个民间节日都要做面花。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迎请灶神,就要敬供枣山面塑。有的在除夕夜就要用未发酵的荞麦面做成12盏或8盏不等的面灯,12盏面灯代表12个月和十二生肖。到了正月二十三晚上,送...
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对外出旅行充满畏惧。不管是帝王,还是平民百姓,外出旅行之前一定要占卜,挑选吉日出行。天子即位、帝王出行、军队出征这样的国家大事,也会事先占卜,以测吉凶。比如汉文帝在即位之前犹豫...
需要防弹专座的人,非富即贵,一般都是有名的富豪或是国家领导人。大权在握或是富可敌国,都需要时刻提防遭人毒手,暗中不知道有多少枪口正对准着他们。十大世界上最贵的防弹车基本都是在原版豪车的基础上进行改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语言大师。是新中国第一个获得“人民艺术家”的作家。曾任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老舍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如《四世同堂》、《骆驼...
伊拉克节日伊拉克的新年就是回历(伊斯兰教历)的新年,09年的新年是12月18日,回历的1月1日。国庆日:7月17日阿拉伯椰枣节:9月15日...
喀麦隆全称喀麦隆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Cameroun,法语:La République du Cameroun)。国土面积47.54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西南濒几内亚湾...
1940年代初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展了新秧歌运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学习秧歌、腰鼓,掌握了基本的动律特征和典型的舞姿动态后,升华为规范的、新农民形象的舞蹈动作,形成新型的秧歌和腰鼓,领头...
郎德上寨,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是一个有百户人家的苗族村寨,距凯里市区29公里,距县政府雷山15公里,是贵州省东线民族风情游的重点村寨之一。朗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列为我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