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皖南泾县古镇茂林守岁迎新习俗

深不知狗2023-08-19

皖南泾县古镇茂林守岁迎新习俗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年俗,是一个地区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春即将临近,皖南泾县千年古镇茂林的守岁习俗处处显示着宣城年俗的特色与风韵。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风情一方俗。

皖南茂林,千年古镇。素享“小小泾县城,大大茂林村”之美誉,史上科举兴,仕宦众,民风纯,底蕴深。“铁军”东流浴血,“三吴”遐迩闻名。年俗更是风情并茂,多彩多姿,文韵盎然,在皖南宣城一带颇具代表性。

腊月腊八拉开序幕,过年大戏便紧锣密鼓了。除夕和春节是高潮巅峰。直到吃了元宵汤圆,还在余音绕梁。真个是“过年过年,过到莳田”呢!

吃了由红枣、桂圆、糯米、薏米、红豆、绿豆、松仁、冰糖熬制的“腊八粥”,就算跨进了过大年的时间门槛,家家户户便开始张罗年货了。

腊八日子好,娶亲嫁女,皆大欢喜。茂林一带多有在腊月初八办喜事的习俗。

三九寒冬,飞雪迎春。这时的人们开始杀年猪、磨豆腐、酿米酒、打年糕、搓欢团、炸元宵、炒零食、裹粽、做餜、熬糖。买年画、红纸、糕点、火炮、双响;还有蜡烛、香火、锡铂、冥票、万生钱、表芯纸。不管是镇上还是乡下,无不郑重其事。

以前街面上没有现时繁荣方便,不象现在“钱到功自成”。因而好多年事都得在自家或门口加工。年事除了“美食”当头,还要请裁缝做新衣。主妇们冬闲时节便动手纳鞋底了,过年见人一双。特别是小孩,过年穿新衣新鞋是头等大事。

忙了美食美妆,还要打扫卫生,茂林人称作“掸屋漆”。最好是逢“七”之日(“漆”“七”谐音,“漆”者,黑也,指灰尘垃圾)洒扫庭除,除旧布新。

过去,送灶接灶茂林人有”官三民四”一说。腊月二十三,官府人家过小年;二十四,民间百姓过小年。这一天要“送灶”。送灶如送君。灶公菩萨要到天庭“述职”,报告民间善恶。人们不敢怠慢,赶紧在灶龛两侧贴上大红灶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祈求他老人家多多美言。除夕“接灶”。接灶如接驾。点烛燃香,鱼肉子腐。一应如仪,一片虔诚。

大年三十吃年饭,除夕,俗称“三十晚”(腊月三十,月小廿九)是过年的高潮。街面店铺俱已歇业。人人理发美容,沐浴更衣。家宅门窗贴春联窗花,六畜笼舍也贴上红纸“吉条”,一片祥和喜气。

家里门外,焕然一新。灶间厨下,佳肴味美。年夜饭诸事俱备,待家主发话开席。申牌时分,鸣炮燃香,宣告盛宴开席,祭拜门神家祖。鱼肉子腐烟酒茶,一片虔诚一片心。

茂林人的年夜饭,颇为丰盛讲究。烧髈、粉渣、糊粉、子糕这“茂林四绝”自不必说,单就发米圆子、红烧鲢(鲤)鱼、青菜豆腐,就寓意团圆发财连年有余,清清白白亲亲热热,鲤鱼跳龙门。红烧鲢(鲤)鱼是不能动筷的,要留到正月十五(这叫碗头鱼)。席间觥筹交错,举杯祝福,热热闹闹。

饭后长辈包“红纸包”给晚辈,曰“压祟钱”,祟者,鬼也。寓意祛邪。主妇们炒花生瓜子,装糕饼碟,数元宝(五香蛋),然后“守岁”。过去没有“春晚”,人们“守岁”文化却也丰富:锣鼓敲,唢呐响,串门作客搓麻将;下棋玩牌听黄梅,围炉聊天夜吃糖。乡村的除夕夜,自由快活的空气里弥漫着硝烟香火的温馨。现时一台“春晚”成了国人守岁大餐,街面上也见得繁华热闹。“新年钟声敲响”,家家鸣炮庆贺,开门大吉。

正月初一拜年,家主先起床,燃香祭拜天地,烧水泡茶摆好糕饼碟,一家人陆续起床,晚辈给长辈拜年,互相祝福。洗漱之水不泼,囤积起来,谓之“趸财水”。主妇最后起床,张罗“元宝鸡汤长寿面”,膳毕便开始拜大年。过去是先开祠堂门,由族长主持祭祖,然后按长平亲疏远近,循礼互拜。现时呢,各家派人“留守”,大多汇入团拜队伍。一路打躬作揖,一概好话美言。车水马龙,不亦乐乎。说来有趣的是,“恭喜发财”、“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之类的拜年祝语能通用,被祝者可答“大家一样”。但对方若有针对性地恭喜你“今年找个好对象”,你却答曰“大家一样”或人家恭喜你今年生个大胖小子,你却稀里糊涂应声道“大家帮忙!”就会落下笑柄了。

正月初二,早起鸣炮,新亲上门。新姑爷拜见老丈人,中规中矩,礼数周到。

正月初三,早起鸣炮,老亲走动。舅甥叔侄,亲表姑姨,删繁就简,直奔主题:聊天,嬉戏;家宴,搓麻;电视,电脑。各取所需,图个乐乎。

三天年,不动刀剪不用针,不扫垃圾不杀生。

除了民间拜年,现时干部人家还在年前年后组织团拜座谈茶话会,走访慰问送温暖,人情味特浓。

就这样,“过了三天年,还是原还原。”过了初三,大年高潮回落,亲友迎来送往。记住,当地还有“七不出,八不归”的说法,目的也就是图个吉利。

元宵节是过年的小高潮。出会舞狮玩龙灯,正月十五闹元宵。街头巷尾,春歌悠扬。张灯结彩,鸣炮奏乐。有的地方还请班子唱大戏。民间开展,政府支持,好不热闹!

茂林人说:“过了正月半,家家有空罐。过了正月半,各人行事看。”就是指正月十五之后年货告罄,年事近尾,各干各的一份事儿,该咋还咋的,开始新的一年的生产生活吧。

早春二月备耕忙。主妇们忙里抽闲,小住娘家。美其名曰“拜年”,但礼数不拘,图个走动。要不怎么说茂林人“拜年拜年,拜到莳田”呢!

时代在发展,年俗也在变迁。记录曾经的民俗不正是展示传统文化地域特色的应有之意吗?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