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修禊节(2)

凝旋2023-11-27

又是一年三月三:修禊

小米阿哥

“修禊”是水滨沐浴仪式即“祓禊”及“流觞”、踏青等相关民俗活动统称。“巫”在上古时期不仅作为一种职业,更是一种宗教、一种文化的代名词。祓禊正是先秦巫文化的代表形式。

春日万物蠢动、生长旺盛却易生疾病,因此水上洗濯实际具有预防疾病滋生、传播更甚至有去毒、疗病功效。《后汉书·礼仪志》载曰:“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洁。”直到后汉,官方、民间祓禊皆保留有香薰花草沐浴的习俗,一如古代女巫祭祀前必香汤沐浴的样子,因此古代姣美女子俗以“香草美人”誉之。暮春时节修禊,一去病患,二除鬼魅,三作祈禳,上述民俗寓意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修禊”莫过于“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作者王羲之。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当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请谢安、孙绰、孙统等四十多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曲水流觞,饮酒作诗。《兰亭集序》曰:“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这是人们在水滨洗濯以后,大伙列坐于水畔,随水流放下带羽的酒杯吃酒宴会。所谓“曲水”乃是人工构造成环曲的水沟,诚如《宋书·礼志》所载“分流行觞,遂成曲水。”曹魏明帝曹睿曾于洛阳芳林园天渊池南建石砌曲水沟,专用于上巳修禊,开始有了人工的流杯亭。至今北京故宫、香山、恭王府和绍兴兰亭众多的流杯亭无一不建成环曲的水沟,即曲水行觞。

连州流杯亭于北宋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由当时连州知州徐常建造。初时因亭内有勿幕井而名之“勿幕亭”。后来勿幕井渐渐荒废、枯竭。明朝正统年间,连州士绅仿东晋王羲之"曲水流觞"意,在亭前凿渠引溪,供泛觞赋诗之用,俗称流杯池。明清时期,清远一带流杯赋诗风气日盛,产生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作。清康熙年间,勿幕亭易名为“流杯亭”。

明清时期,粤北地区三月三上巳修禊风俗仍然较其他地区浓厚。如清同治十三年《韶州府志》载曰:“至三月上巳,祓禊。”又民国十年《花县志》载:“(三月)三日为上巳辰,士民祓除不祥,或为流觞之饮。”

直至清代,赣南客家亦多保留有祓禊习俗。清光绪十九年《上犹县志》载曰:“上巳袚禊后,同人廓外游览,谓之踏青。小儿采蚊子花插发中,谓可辟除夏秋蚊虫。”

虽然赣南客家地方志没有“流觞”或“流杯”的记载,但成千上万人于上巳日在同一条河川临水沐浴之风,却是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也有直到民国时期仍效法“流觞曲水”故事的,如民国十年《增城县志》载:“上巳日,附城人士多至对岸飞泉洞袚禊,效流觞曲水故事。(原注:邑八景有曲水流杯,在飞泉洞口。)

曲水流觞之“觞”即“羽觞”,乃中国古代一种饮酒容器,俗称“耳杯”。自战国以降,直至唐宋明清,耳杯的形制可谓形态万千,各显精彩。战国、秦汉时期耳杯以漆器为主,魏晋南北朝则开始出现陶器耳杯,盛唐由金银耳杯风靡天下,明清则以犀牛角杯表现出中华帝国的大器与富庶。耳杯形制尚有青铜器、玉器等。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已经荒废、消失的中华民俗正接连不断再现于各地民间,上巳袚禊、曲水羽觞、踏青游春等三月三古老习俗,也随着人们对上巳文化了解的不断加深而纷纷复苏。近年来,西安、上海、济南、武汉、广州、成都等地,一些传统汉文化复兴事业的民间组织,不断将汉民族传统三月三活动推向高潮,加入到该节日复兴的城市也越来越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相信不久的将来,上巳节果然有再兴的时候,正如上古时期生命之神的复活,上巳节需要我们的召唤,需要我们为之招魂,为之续魄。

客家地区三月三袚禊、流觞民俗从民国初年开始至今,中断时间将近百年。能否也再度融入客家文化,可能取决于整个社会对上述民俗的理解与支持。但客家三月三其他民俗,如真武祖师会、元武帝诞、太子出游、乌饭祭、抢童子等,却不同程度地一直以庙会或赛神形式延续着、传承着。

在缺乏精神信仰的年代,客家人多神崇拜的深层文化传统又开始在客家民间发扬。曾属楚地的赣南,一度甚至反复盛行鬼巫文化,特别在宋代,赣南是全国著名的“淫祀”重灾区之一,官方屡禁不止,各种神、鬼崇拜难以尽数。所谓“淫祀”,如果以宽容的姿态加以疏导,就能够为和谐社会的营造奠定良好基础。一个和美的内心世界,必定是有所禁忌、有所信仰的,而内心的安宁、本分,正是客家人的优秀品质之一。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