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江西浮梁春节(过年)习俗(4)

有人欢喜2023-09-22

浮梁除夕

除夕,也叫除日,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通常也指一年中最后一天的夜晚。如果腊月大就是三十日,逢腊月小则在二十九日。在浮梁,除夕这一天,大家也是在十分忙碌的情况下匆匆度过的。早餐以后,每家主人便要提上一只鸡和三牲福礼(鱼、肉、蛋等)神货去拜庙主(即汪公菩萨)。鱼称“河神鱼”,规定一斤重一条,只破肚并用棍子将其肚子撑开,但不打鱼鳞。猪肉用红纸匝上,礼拜形式隆重而虔诚。拜见完庙主回家后,又紧张地张罗打扫卫生、张贴对联年画、做好祭祖一应准备。在浮北和其他多数受徽式文化传承的地方,除夕日申牌时分,当家主人带着成年孩子要到祖茔上送岁酒,点蜡烛、上香烧神货,敬奉美酒佳肴饭食,行跪拜叩首大礼,让祖先优先享受过年的欢乐,寄托晚辈对先人的思念与祝福,祈求祖先对全家的保佑。送岁酒回家后,男人还要把水缸挑得满满的,然后再帮着主妇准备年夜饭前的所有细节工作。一切准备就绪后,才正式进入吃“岁酒”的程序。

吃岁酒

女主人把满桌的菜张罗上桌后,随之,杯、筷、碗、瓢、酒水也已摆放好,全家人便相互招呼,按长幼辈分依序落座,晚辈簇拥着祖辈,请他们在上首首席坐定,父亲则坐在祖父的右侧,祖母和母亲则坐在面北的下首,晚辈分坐在东、西两方,负责把酒壶的晚辈则坐在西边最末的位置上。一切就绪以后,便开始放鞭炮。鞭炮放完之后,全家人才动筷子,开始吃起这餐准备已久、企盼已久和一年之中最为丰盛、又最为隆重的年夜饭。浮梁农家除夕酒桌上的菜虽无一定规定,但也比较讲究,一般人家都有红烧肉(寓意红红火火)、肉丸(象征团团圆圆)、鱼(借年年有余之意)、鸡(讨鸡与吉谐音的口彩)、豆腐、木耳、冬笋、针针(即黄花)等十几道菜。好一点的人家则有蹄包、猪脚、银鱼、虾米和野味、牛肉等。酒也有白酒和糯米酒。男人喝白酒,妇女和小孩则喝糯米酒。白酒有买的,也有请人吊的谷酒;糯米酒则都是自己家酿造的,又甜又鲜又有营养,又不伤身体。

江西浮梁春节(过年)习俗

浮梁人吃岁酒也很讲究礼节。首先是长辈,看到一家人团圆在一起,脸上笑眯眯,心内乐陶陶,他们首先提起筷子,招呼儿孙们吃菜,并不时把最好吃的菜夹送到孙男孙女的碗中。这个时候,坐在上首右侧的父亲便带头起立,招呼晚辈站起来一起向长辈敬酒并致祝词,祝词的内容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和“身体健康”等等。接下来,是从大到小一个个向祖辈、父辈敬酒,祖辈、父辈依次向晚辈回敬,并祝他们学业进步、身体健康。一家人边敬酒边吃菜边谈话,尽享团聚和过年的欢乐。浮梁人吃岁酒,有的人家从掌灯时分开始,一直吃到深夜,非得把“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感觉找出来。浮梁人又很重亲情和友情,除夕夜吃岁酒,在自己家里吃了一会以后,又得放下酒杯,去长辈或兄弟叔伯邻居家陪他们坐一坐,吃岁酒,欢度节日,几杯酒下肚一高兴,猜拳划令之声便此伏彼起,更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但是,县城近郊一些人家和山里人家吃岁酒有差别,他们一般在下午三点钟左右便开始吃岁酒,这种习俗与历史传说和当地族习风俗有关。此外,浮梁古代除夕夜也有饮屠苏酒的习惯,这与苏辙《除日》诗中所描写的“年年最后饮屠酥(苏),不觉年来七十余。”以及王安石《除日》诗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记述是相吻合的。屠苏酒的配制方法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也有记载:“大黄十六铢,白术十五铢,桔梗十五铢,蜀椒十五铢,去目桂心十八铢,去皮乌头六铢,去皮脐茇葜十二铢。”采用这种配方,再用上好美酒混合调制,即成屠苏酒。喝了这种药酒,确实可以防疫治病,有益身体健康。

压岁钱

吃过岁酒,趁着酒酣耳热,长辈们按照惯例要给后辈分发压岁钱。也有的人家,是在孩子们夜里睡熟以后(浮梁有些地方除夕之夜把想睡觉说成是“落福”以图吉祥,不能说想睡觉),把压岁钱放在他们的枕头底下。分发压岁钱财时,孩子们既听话又高兴,一个一个地给老人们磕头拜年。老人们则笑容满面地看着自己的孙男、孙女,给每一个小孩发一个小红包,这红包里装的便是压岁钱,以求孩子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吉祥。压岁钱的风俗,据考证系由宋代的“压岁盘”演变而来。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旧俗除夕夜,各家有小儿女者,用盘盒或器具,盛果品食物,互相馈赠。宫廷中的一些官员还特别隆重地向皇帝进呈精巧的消夜果品盒。古代还曾有过“压岁果子”的风俗,以橘子、荔枝等果子置于枕边,等元旦清晨睡醒时吃掉,祝福新的一年吉祥有利,此俗至今仍有遗存。后来“压岁钱”基本取代了“压岁盒”、“压岁果子”而成为过年时长辈给孩子和晚辈的祝礼。到了清代,“儿童度岁,长者与以钱,贯以红,置之卧所,曰‘压岁钱’”。这是一种发压岁钱的方法。另一种最常见的,即由家长将钱用红纸包好后发红包。如今简单一点的,就直接发现钞了。发压岁钱也与驱邪避祟有关。子夜时分,孩子们常常熬不住漫漫长夜,过不了多久就进入梦乡。这时,长辈悄悄地把压岁钱塞在他们的枕头下面,若有年兽、小鬼来犯,这些钱正可以贿赂它们,使孩童逢凶逢吉。因此,也有人把压岁钱称之为“压祟钱”。压岁者,压住年岁以求新年内无病无灾也。分发压岁钱的场面,是颇有些闹趣的。

吃罢岁酒,长辈拿出早已准备好了的小红包,逐一发给晚辈,并说些勉励的话,希望他们明年更加努力,取得更大进步等等。还有的人家,小孩子们齐集在一起,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然后伸手要压岁钱。这个时候,长辈们故作小气,躲躲闪闪,小孩子们索性在长辈身上摸索,直到把红包掏出来才呼啸而散。这种“闹”讨,其实也是一种年俗,长辈们自然乐不可支,高兴无比,认为越闹越红火,这是家庭兴旺、万事吉利的好兆头。清人吴曼云有一首《压岁钱》诗,生动地描绘了孩子们得到压岁钱时的喜悦和欢欣,诗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压岁钱和压岁果子直到现在仍然是孩子们过年时最大的乐趣之一,他们的新衣服兜里总是装着各种糖果、爆竹和长辈们给的压岁零钱。压岁钱也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只能给双数,不能给单数。这是中国民间对双数赋予特殊吉祥含义的一个例子。

卖懒

除夕是送旧迎新的时刻,有些地方的家长为使自己的孩子勤奋好学、聪明伶俐,于是趁着过年的契机,希望将孩子平日的懒惰甚至愚笨等不良习惯和秉性一股脑儿地抛掉,美其名曰“卖”,用心可谓良苦。除夕日,母亲先煮熟几个鸡蛋,染上红色以示大吉大利,分给孩子们。孩子们分得红鸡蛋后不能全吃掉,要“卖”掉一半给大人吃,并喊“卖蛋卖蛋,懒汉滚蛋”,大人乐哈哈地接过来,就算把懒惰买下了。人们希望,小儿年终之时把懒惰卖掉,新的一年里就会变得勤快起来。也还有些地方,除夕还有小儿“卖痴呆”的趣俗。小孩子在除夕日沿街逢人呼喊“卖痴呆”,如有人答应,就对他说“卖给你痴呆”,就算把痴呆卖给他了。宋代诗人范成大有诗《卖痴呆词》也生动地描绘了一些地方卖痴呆的风俗:“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年关

过年是件喜庆的事,但在旧社会,穷人则把腊月三十称作“年关”,他们忧心忡忡,愁年不好过,犹如过一道关口。商家富翁财主们放债,是以腊月三十为期限,到时要连本带利一起归还。小年一过,债主们就要向借债人讨债,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出入欠债人的家庭,尤其是除夕的夜晚,各商号通宵不闭,索欠者往来奔走,直到黎明。有趣的是,讨债人即使到了黎明,手中所提的灯笼仍不能熄灭,如熄灭了则算作自认为元日新年已到,不能再讨债了。欠债人这一夜最难推脱,如果能捱过这一夜,就等于债务又可以延迟一整年。于是,他们还不起债就躲,想方设法地逃避。旧时有一些歌谣,多少道出了欠债者们的无奈和尴尬:腊月二十七,请你勿着急;腊月二十八,我一定想办法;腊月二十九,我家有有有;三十夜,不见面;初一碰见拱拱手。浮梁一些地方流传的讨债谣,也道出了赊账容易讨账难的苦衷:一进门来苏东坡,坐下韩信问萧何。赊账桃园三结义,讨账犹如请诸葛。时至今日,除夕讨债、躲债之事还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农村乡间,每年都有这方面的逸闻趣谈。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