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江西宁都石上镇元宵民俗活动

恨不能相逢2024-04-10

江西宁都石上镇元宵民俗活动

每年的正月十四到十六,是宁都石上镇民俗文化活动最为集中的日子。元宵节期间石上镇风情民俗蔚为壮观。

割鸡

石上村是石上镇政府所在地,距宁都县城19公里。历史悠久的石上村,族谱上宋绍兴二十二年就对这个村有过记载。在石上村,最为隆重的民俗叫“割鸡”。正月十四、十五连续二天才能完成“割鸡”的整个程序,“割鸡”时直接参与者有几百人、看热闹者则要以万来计数。

相传,汉唐时期,石上就有人居住,有个叫李长贵的大户人家一直没有生育过。盼儿心切的妻子,有一天梦见自己在村南的河边看见一座汉帝庙,跪下叩拜后就怀孕生子了。妻子把梦境告诉丈夫后,李长贵激动地说,真如梦中,我就去那儿建座汉帝庙,年年朝拜。当年果然应验了这个梦,石上村也建起了汉帝庙,不仅这两夫妻,连全村的人都认为有灵验,纷纷拿着香烛,抱着大公鸡去庙里朝拜。更富有传奇的是,李长贵的儿子后来又生了三胎,每胎都是双胞儿子,这位兴奋极至的老财主,又虔诚地在庙周围种了六棵樟树,直到今天,我们还能看见存留的三棵百年老樟树郁郁葱葱。还在庙旁建了一坐人行长木桥,取名“代渡桥”,以方便梅江东西两岸的人前来朝庙。

石上“割鸡”的对象是头年生了孩子的人家‘亲朋好友在农历十四这天都要送一大挂爆竹去做客,外婆家还要请唢呐队助兴。农历十四的石上村是处处鸣鞭炮,处处闻鼓乐,整个村子处于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元宵日,还盛行石上最富特色的灯彩表演。

“马灯”队伍要上场:“马灯”装扮成了象征皇宫里的5匹骏马,用竹蔑扎成的马架,有马头、马身和马尾,人就套在其中驾驶。红、花、黄、白、黑五种花色的马奔驰而出时,任何人都不得阻挡,它寓示着石上人的马到成功之意。

“龙灯”队伍也要上场:披红扎彩的龙灯表演着打滚、摇尾、摆动,龙盘玉柱,龙抢玉珠,龙摆龙门的各种动作。

“担灯”队也要上场:生了儿子的人家要做一排安放6盏大灯(象征六个双胞胎儿子)的担灯。旁边还有两个孩童提着两盏小灯(象征着有儿有女子女双全),一路鸣鞭放炮奏乐,游村游家进祠堂。

正月十五下午的四点过后,是石上村惊天动地的一段时光。石上村的六家祠堂上堆满了用竹篙串起的爆竹,与土铳鸣响的同一时刻,六家祠堂的爆竹如千帆竟发同时点燃。点爆竹的人、看热闹的人,在振耳欲聋的爆竹声中,在弥漫不散浓郁的硝烟中,在欢天喜地的鼓乐声中,尽情地释放着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豪迈,渲泄着火红年代火红日子的喜悦。

数以千串,甚至数以万串计数的鞭炮,要燃放半个多小时,爆竹声中地上散落着一片厚厚的爆竹红,人们的头发身上也沾满了星星点点的爆竹红。在祠堂鸣完鞭炮后,红光满面,红屑满身的石上人,“龙灯”领队、“扛灯”成串、“马灯”压阵地又吹着号打着鼓放着鞭炮地开始了环村巡游。好一个恢宏壮观的场面。

灯彩

元宵节是石上人最热闹的日子,绚丽多姿、饶有情趣的灯彩更为石上镇添色不少。相距不过十几里、几十里的村落之间,村村都会玩灯彩,村村的灯彩又都不尽相同。江背村盛行“扛灯”,做工的精致灵巧,不亚于得过国际荣誉的赣县田村刘盛涵;城头村有“花灯”,灯笼里纸扎的观音和麒麟折射着城头人“夫妻恩爱,子孙代代传承”的美好愿望。

与石上村不同的是,曾坊村藉玩“桥邦灯”烘托着村人添丁添人的喜庆。只要村里哪一家人去年生了孩子,不管第一胎还是第二胎,不分男孩女孩,都要列入扎制“桥邦灯”的行列,哪一家去年娶了媳妇进门也是添口添人地列入扎制“桥邦灯”的队伍。

“桥邦灯”是在一根长4.5米的“桥邦”上,扎十盏架子灯,灯座上有安放蜡烛的座孔,架子周围用红纸、白纸贴封,雪白的纸上要贴上红色的剪纸,全村150盏灯排列成队,如长达近百米的火龙。由几十个壮年男子抬着进祠堂、游村巷、过家门。穿过昌厦公路,登上村口山头,再返回村前的稻田里。在夜幕中,龙头与龙尾要进行各种队形的变化和表演,龙头要咬往龙尾进行反复的较量,夜幕降临以后才开始的“桥邦灯”巡游活动,要进行几个小时,直到让全村人都看的尽兴后才返回各家各户吃元宵团圆饭。

发轿子

“发轿子”是江背村,富源村元宵节传统的客家民俗活动。“发轿子”是众村民把他们敬奉的各路神仙抬进轿里,恭送归位。

三架用木头制作的轿,中间安放着木制的菩萨,由具有心灵感应的本村村民在前面引路,带着轿子在全村游走,每到一家,就要点灯,烧香、鸣炮接送,有的还会鸣放土铳助威。江背、富源人是通过“发轿子”,来对全村各家各户过去敬神的诚意表示感谢;通过“发轿子”,巡游认识全村各家各户家门所在,以保佑新年各家各户人丁兴旺,财源大进,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合家幸福安康。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