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辽宁庄河端午节习俗

七街怪人2024-07-09

辽宁庄河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庄河地区又称端阳节。与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基本相同,都是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百年来深厚的文化底蕴,培育了庄河这方水土淳朴浪漫的民俗民风,滋养了一代代庄河人崇尚传统文化的情愫和自然天成的民间艺术。而庄河端午节的习俗,便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庄河人的端午节从农历五月初一就开始了,叫小端午。初一这天早上,家家户户的孩子起床后,会发现自己的单只手腕缠着单股五彩线,这就标志着端午开始了。到了初五这天,才会郑重地在两个手腕、脚腕、脖子、腰上都缠上双股五彩线,而且家家户户的房门挂上了桃树枝、艾蒿、小笤帚和布猴子等。

庄河人称五彩线为“撸线”,要在端午节后第一个下雨天摘下来丢到河里长流水处。据说,缠“撸线”是为了祛病消灾,挂桃树枝、布猴子、小笤帚也是为了避邪祛病。

据史料和《庄河县志》记载,过端午,是纪念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家、文学家,屈原。

屈原,名屈平,原是他的字。曾任左徒要职,“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参与重要的内政和外交活动。他主张对内“举贤授能”,对外联合齐国,合纵抗秦。由于他一系列的主张损害了楚国贵族的利益,因而遭到诽谤诬陷和多次打击,屡被革职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眼看家国破亡,自己的政治主张再也无法实现,就在当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自沉汩罗江。

据《庄河县志》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中原战乱频繁。庄河因地处偏僻,交通梗塞,战祸波及极少。直鲁豫一带居民,为避中原纷乱战难,纷纷渡海来到庄河地区,也带来了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个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又与庄河土著人的端阳节融合为一体,形成了庄河地区过端午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前十天半月,庄河城乡居民,就纷纷准备过端午。早先,是各家各户一边准备编织门窗上挂件的同时,又去打粽叶(大苇的叶子),碾粘粳米(糯米)、大黄米,包粽子。

改革开放以后,商品经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理念,过端午的一系列用品,也悄然走进了市场,在过端午头十天半月,就涌进街头巷尾、市场上。形成了过端午的节日性商品市场,这不仅凭添了过端午的商品内容,也为庄河城乡过端午这个传统节日,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气氛。

在过端午的头天下午(即五月初四),各家各户要在门窗上插艾蒿、蒲草、桃树枝(近几年桃树枝等也在市场上出售)。桃树枝上配有各种小挂品,再挂到午门上,有的在屋内,还挂着编织的大粽子。粽,庄河地方音为“挣”,大粽,就是“大挣”,寓意挣得很多钱。艾蒿、桃树枝及小扫帚等挂件,是除邪避灾,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多少年来端午节的粽子、布猴子成为一道永恒的风景,也只有在庄河才这么隆重地过端午。而粽子饰品由最初的五彩线发展到用红丝绸、红绒布做的布艺粽子,上面粘贴着“恭喜发财”、“平安富贵”之类的祈福字眼。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