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山东微山湖灯节 元宵节习俗

又曼2023-07-03

山东微山湖灯节(元宵节)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是继春节之后的第一个大节。在微山湖区,元宵节这天的主要活动,是家家户户挂莲花灯,蒸面灯,舞龙灯。所以元宵节在当地又叫“灯节”。

挂莲花灯

灯节这天,渔民们早早地吃过元宵,把自制的莲花灯挂在船头上。莲花灯的制作独具特色,灯架用苇子经火烤加工扎制而成,底座像个大花篮,周围贴上用红纸剪好的莲花瓣,中间扎成四棱或六棱柱体,周围用水红色纸围贴上,根据当年的年份贴上剪制的生肖图像和其他花样儿。篮内放上蜡烛或蒸好的面灯。莲花灯扎得特别大,面灯里加的油也特别多,是为显示主人家底厚实,人财两旺,又为预示主人来年有好运,前途光明。因此各家各户竟相扎大灯,点亮灯。

蒸面灯

早在正月初十前后,渔家主妇就和好面,发好引头(酵母),准备元宵节蒸面灯。面灯花样百出,造型优美,有十二生肖灯、鱼灯、莲花灯、月灯、龙灯等等不下一二十种。家家必蒸的灯就是“龙灯”和“月灯”。

龙灯的制作要精细形象。龙头最能体现渔妇的技艺和水平,技术不精、经验不足的就和龙身一样用发面蒸,蒸出来往往龙头过胖,原来刻制的五 官、龙须、面貌全非。有经验的渔妇,龙头用实面,龙身用发面。龙头用面和得要硬朗,雕刻起来随心所欲,蒸好后不变形。加上油,上好蕊,点好放在船头。

月灯,平常年份蒸12个,闰年多蒸1个。每灯都按月份数捏褶。

渔民最关心的是面灯蒸熟掀锅的那一时刻。锅盖一掀,全家人围着锅瞪大眼,看哪只灯里水多,哪只灯里水少,就意味着哪个月份里雨水多,哪个月份里雨水少。为了进一步测试当年雨水,也为节日增加情趣,面灯蒸好后,各月灯中加入等量的食油,插上用棉捻儿做成的灯蕊,点着后放在船的四周,耗油快的兆示着那月水多,耗油慢的兆示着水少。一般说来,月灯出锅时水多,点灯时耗油快,然而,两者相巧合的毕竟是少数,多数情况下,两者不统一。在这种情况下,一家人往往各执己见,待到年底再去证实。

舞龙灯

夜色降临,明月初升,一帮或数帮组成的龙灯队,便来到湖边岸上舞起龙灯。龙灯一般用竹木扎成9节或11节的骨架,骨架在15~20米左右,节内设有旋转的灯座,安上灯火。龙头、龙角有的用纸裱成,有的用木头刻制成(油上油漆),以红绿麻线为髯、以钢丝盘簧为须,顶端系上红绒球。龙角披挂红、绿彩绸,迎风飘摆。整个龙身的龙衣是用白布制成圆形,将各节连成一体,最后再用金、银粉,精心描绘成遍体鳞甲,洒红点翠,腹部描画成乳白色的花纹(龙鳞有的也用黄布剪成鳞状缝上),四腿五爪,两眼炯炯。

演出时,前面一人手持大珠,一锣一鼓协调动作。后面扮演风婆、雨婆、雷公、电母的,拿火流球、硫磺火球、药筒的紧随其后,队伍两侧不时鸣放鞭炮,烘托气氛。耍流球的人在前打场,持珠人引龙前行,举龙头人在半空中上下起伏,一时左右盘旋,一时侧仰着全身,一时龙头随珠,尾随龙头拼命追逐,宛如巨龙腾云游水。一阵喝彩声过后,龙头高举,用电灯泡装饰的龙目,闪闪发光,左顾右盼,张牙舞爪,十分威严,又十分动人。这时龙腰部位的舞龙人,箭步如飞,舞弄着整个龙体,将龙头紧紧地围绕在当中,顿时作出盘头舐尾之势,持红珠的领龙人,将珠摆动,另外一人把硫磺药往上一甩,在半空中形成一个大火团,火团的周围散发出灰褐色的浓烟。趁浓烟未尽,持龙人的两臂伏地,横侧龙头,使龙头从龙腹部抽出,隐隐约约地穿过这弥漫的烟雾。就在这一瞬间,后边举龙体的人,又逐个地跃过,恢复了龙的原状。龙的长躯伸展后,尾部的举龙人身披一串响铃,左右摇摆,轻步颠挪,牵动着整个龙身,首尾相配。紧接又是一个抬头望月、星云布雨施雷之势。龙体两侧鞭炮齐鸣,掌声叫好声不绝于耳。围观的群众跟随着舞龙队伍流连忘返。

南湖的渔民龙灯更有它发挥聪明才智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每年的正月十五,都要沿大运河光顾夏镇街。一个20多米长的庞然大物,分载在五六只小船上,越过三孔桥,穿过闸口,缓缓北上到现在的东风桥。艄公们有意斗乐,船行的特别慢,两岸观众要求在船上玩耍。盛情难却,龙躯开始左右旋转,时高时低,恰似龙腾虎跃,忽尔跪在船头,将龙头伸向水面,龙尾翘起,左右摇摆,好似蛟龙吸水。再看火炮四溅,像是晶莹的水珠飘洒在遍体鳞甲的龙背上,在火药的滚滚浓烟中时隐时现,此时两岸观众掌声如雷,鸣放鞭炮,以示祝贺。

微山湖区渔家的灯节,便在舞龙的鞭炮声中结束了。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