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江苏丰县春节习俗

箫笛氏2023-11-15

江苏丰县春节习俗

入腊

一入腊月就有年味了,开始有人上门派送灶王爷像,价格不贵,一角钱张。不能说买,只能说请。特别是家的老年人,一再告诫小孩子们,腊月里不许说不吉利的话,不要打人骂人,弄破身上的衣裳,更不要打碗。进入腊月神灵下界,草棒上都有神。神灵时时刻刻监视着民人。

腊八,是过年的一个界线,民间有俗语,“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也就进入了过年的日子。“腊八乱市”是古老的过年风俗,把东西放到“三道街”上,也没有人管问了。“三道街”旧时市场物品交易总的分为三个区域,各自摆摊,相互不窜行。腊八乱市意思是,卖年货的人可以在市场上自由摆摊设点,平时街头巷尾不卖东西的地方,也可出摊了,合规合矩,礼顺成章。一九四九以前,丰县每日四关外轮流成集,到腊八四关不再轮集,每天都是集日。目的方便人们赶年集,欢欢喜喜迎新年。旧时冬天大多数人无事可做事,人们相邀到集市上,买不买东西,也要感受过年的气氛,把赶年集作为一种游乐享受。

最先忙年的要数磨房了,进入腊月磨房就紧张,那时人穷,一个庄上也没有几盘石磨,家庭主妇把过年的粮食准备好,要提前几天问磨主,某日得闲能轮到自己推磨,大家一一排队,有的等上十多天是常事。那时石磨推面十分慢,有的用人力推,或借牲口拉磨。过年人们要推几种面粉,发馍、饺子小麦面粉,;黄团子小米、稷子面粉;丸子绿豆杂粮面粉。孩子们也高兴起来,相聚在村中空旷场地上,点燃鞭炮,引得更多的孩子围观,这鞭炮声使他们更加对新年的盼望。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资匮乏,孩子们放了寒假,开始张罗纸张,学过的课本、作业本、报纸拿到赶鞭炮的作坊换鞭炮,丰县城西巩庄,城东郭楼鞭炮最为著名,三斤书本纸可换一盘五十头的“大雷子”。农村人也开始精神起来,那时候有一种声音打破了平日寂静乡村,杀年猪,东庄猪叫,西庄猪嚎。乡村的小路上能见到提着猪肉,拎着猪头的人们。

蒸年馍

年馍是过年必备的食品之一,过得再穷的人家,也要想法蒸上两锅年馍。一九八O年以前,人们注重蒸年馍,过了腊月二十就开始蒸年镆了,那时农村很少有蒸笼,用的是一种名叫“锅各拉”的两棋麦杆笼。一家有“锅各拉”,各家排着队的借。蒸年馍也有次序,先黄团子,接着菜馍,最后是发馍。过年蒸“枣山”的人家少,只有富家和做生意有钱的人才蒸“枣山”。把枣精选用温水洗泡备用,小麦粉和面发酵擀成厚约一公分,直径约25—40公分的圆面饼。面饼外圈相隔一公分插入面内一棵红枣,第二层再用一个圆面饼,直径小于第一层枣内,接着在面饼上排枣,这样依次上叠,最后饼上只能点一个红枣。放到麦杆笼里蒸,外面全是枣,成一个分层的锥形,红白相嵌,非常美观。

一九九O年以后,蒸年馍时间推后了,数量也少了。

二OOO年以后人们不在重视蒸年馍,直接到馍店买一点发馍就可以了。现今只有很少的人家还在蒸年馍,那花样繁多的年馍,只有在记忆中了。全家人为蒸年馍忙一天,出锅放到柴箔上晾透,收到篰篮里;砂缸里,家中到处都放着年馍的現象,再也看不到了。蒸过年馍,接着炸丸子,炸丸子也称过油。丰县人过年油炸食品较多,素丸子、肉丸子、焦叶、藕夹、干魚、鲜鱼、土豆片等等。这些也成了孩子们的零食。

送花

农历腊月二十开始,逄双也是送花的日子。所谓送花出嫁头三年的闺女,娘家要买过年的东西到女婿家。这一古老的风俗至今还在延续着,只是所买的东西有所变化。送花所备礼品,有着风规俗成。红花两朵,绿叶黄须彩腊纸扎成。鞭炮两盘,俗称“大雷子”单丢双捻炸开细纸加花。柿饼四至六斤、意思是事事如意。圆枣四至六斤,一种多核的小黑山枣、意思是多子多子。糖盘四块,糕点六至八斤。(可选蜜三刀、炒糖、开酥、蜂糕。)礼肉十至二十斤不等。用箢子盛着,箢底要放钱,是为女儿备的,过年女儿要给婆家小辈压岁钱。还要给女儿家的奶奶、婶子、大娘带上几斤糕点。买的礼品多要跟一个小男孩,名义上是背箢子,婆家要给小男孩开赏钱。婆家要备丰盛酒席招待。带来礼品还要回礼,如果见样四斤,一样回二斤,六斤也是回二斤,如果是见样八斤,要回对半。

祭灶

这个小标题应该是“关于祭灶”二字,为什么是关于祭灶呢?因为丰县的祭灶日子与全国其他地方有着较大区别。这里要费些笔墨说一说。祭灶丰县说“送老灶爷爷上天”,笔者从一九八三年就喜欢搜集丰县民俗,后来发现丰县人祭灶与全国其他的地方时间上不同。可是丰县目前的一些志书或者关于过年的文章,说腊月二十三祭灶,可以说这是不准确的,他们根本没有到丰县民间去调查,只是附会了一种流行的说法,这不附和丰县的实际民俗。全国祭灶时间基本上是官三民四,官家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民人腊月二十四。二十三是小年,打扫卫生祭灶君。丰县祭灶的时间是农历正月十五晚上,由家庭主妇把一个小桌搬到灶台处灶君像前,桌上摆上糖瓜等供品,烧香磕头并嘴里祷告,“老灶爷爷您是一家之主,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小孩子不懂事抛米洒面,您多多原谅”?然后把灶君像从墙上揭下来,留住上面的黄历头,把灶君像烧掉。解放后演变为插一柱香磕头祷告,没有了供桌与供品。

笔者一直不明白丰县为什么是正月十五祭灶,引起对这件事的调查兴趣,以县城为中心东西南北四乡求证祭灶时间,他们的回答正月十五,这给我三十年前的调查一致。丰县在正月十五祭灶目前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如果再追问这些老年人,他们会说一辈辈传下来的,正月十五的祭灶有可能更早远。熟知丰县民俗人士可能知道,正月十五祭灶又和丰县流行的民俗相背。过去两个人在外边见面好说一句这样的话,“你出来啦,谁在家看家”?“老灶爷爷看家”。旧时灶君是上帝派到家中一位神,长年驻在家中,对家中发生的好事、坏事了如之掌,到过年时灶君把家中一年发生所有情况向玉皇大帝回报,如这家过的不好,请神灵喑中帮助等等。因此丰县产生一句歇后语,老灶爷上天一一有啥说啥。

丰县为什么是正月十五祭灶,目前没有人能说清道明。笔者根据丰县的民俗总结认为,正月十五祭灶是不正确的,因为从年除夕傍晚贴上灶君,到正月十五就半月时间就把灶君送走了,这几乎一年的时间不在家,又何谈是一家之主,又怎能知道你家中这一年的情况,怎能保佑你的家庭平安。正月十五祭灶,至今仍在丰县流行,起源于何时,目前找不到答案,最起码从清末就传承下来了。为什么在正月十五祭灶,笔者认为(只是个人观点)这与神灵下界回宫有关。民间认为年除夕众神下界与民同乐,正月十五回宫。灶君正月十五回宫可能是一种讹误,混淆了与众神一起回宫的日子,时间久了衍变成民俗。

赶年集

临近过年前的几天里,人们见面好问,“年操得怎样了”?回答最多的一句话,“到那天就齐了”。这一问一答的意思,是人们对过年的重视,只要新年不到,买不完的东西,忙不完的年。从腊月二十五至除夕这是年集最热闹的日子。本地“鸡腿葱”,山东滕县“黄姜”,小磨“五香粉”都是热销货。冬日集市是灰色的,年画把街道点缀得鲜艳起来。灶君像、门神、财神、玉皇大帝像等年画,五颜六色引人入目。铺在街面上用秫秸压着防止风吹,这一张张民俗味很浓的年画,除本县印刷的年画外,更多来源于河南的朱仙镇、山东的维坊。西关大街老衙门东是卖鞭炮的市场,这里是年集最热闹地方,卖鞭炮的人为了吸引顾客,站在装鞭炮的木箱上,用竹杆挑着鞭炮劈里啪啦响起,这边烟雾末尽,那边又响起。满地纸片隨风飘动,人声鼎沸,鞭炮齐鸣加杂响亮的叫卖声,“梁山的鞭炮来啦,水泊梁山的,听听响不响”,这边不甘示弱“丰县东郭楼的大雷子,东郭楼的”…….

除夕是最后半个年集了,即时年货办齐的人家,也要挎着篮子、箢子到集市上看看,有无自己漏买的东西,买年画、请束香、换碗筷,俗话说“年集灭会”,这时的东西卖的最便宜,小商贩的吆喝声音也最高,此刻最热闹的地方要属鞭炮市啦。

有句话是“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各行各业的人员,再忙年前的几天里,也得抽时间剃头、洗澡。实在忙不完的人,也要在除夕这天剃头洗澡,因此剃头洗澡的人除夕最多,人们都要干干净净过大年。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