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腊月就有年味了,开始有人上门派送灶王爷像,价格不贵,一角钱张。不能说买,只能说请。特别是家的老年人,一再告诫小孩子们,腊月里不许说不吉利的话,不要打人骂人,弄破身上的衣裳,更不要打碗。进入腊月神灵下界,草棒上都有神。神灵时时刻刻监视着民人。
腊八,是过年的一个界线,民间有俗语,“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也就进入了过年的日子。“腊八乱市”是古老的过年风俗,把东西放到“三道街”上,也没有人管问了。“三道街”旧时市场物品交易总的分为三个区域,各自摆摊,相互不窜行。腊八乱市意思是,卖年货的人可以在市场上自由摆摊设点,平时街头巷尾不卖东西的地方,也可出摊了,合规合矩,礼顺成章。一九四九以前,丰县每日四关外轮流成集,到腊八四关不再轮集,每天都是集日。目的方便人们赶年集,欢欢喜喜迎新年。旧时冬天大多数人无事可做事,人们相邀到集市上,买不买东西,也要感受过年的气氛,把赶年集作为一种游乐享受。
最先忙年的要数磨房了,进入腊月磨房就紧张,那时人穷,一个庄上也没有几盘石磨,家庭主妇把过年的粮食准备好,要提前几天问磨主,某日得闲能轮到自己推磨,大家一一排队,有的等上十多天是常事。那时石磨推面十分慢,有的用人力推,或借牲口拉磨。过年人们要推几种面粉,发馍、饺子小麦面粉,;黄团子小米、稷子面粉;丸子绿豆杂粮面粉。孩子们也高兴起来,相聚在村中空旷场地上,点燃鞭炮,引得更多的孩子围观,这鞭炮声使他们更加对新年的盼望。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资匮乏,孩子们放了寒假,开始张罗纸张,学过的课本、作业本、报纸拿到赶鞭炮的作坊换鞭炮,丰县城西巩庄,城东郭楼鞭炮最为著名,三斤书本纸可换一盘五十头的“大雷子”。农村人也开始精神起来,那时候有一种声音打破了平日寂静乡村,杀年猪,东庄猪叫,西庄猪嚎。乡村的小路上能见到提着猪肉,拎着猪头的人们。
一九九O年以后,蒸年馍时间推后了,数量也少了。
二OOO年以后人们不在重视蒸年馍,直接到馍店买一点发馍就可以了。现今只有很少的人家还在蒸年馍,那花样繁多的年馍,只有在记忆中了。全家人为蒸年馍忙一天,出锅放到柴箔上晾透,收到篰篮里;砂缸里,家中到处都放着年馍的現象,再也看不到了。蒸过年馍,接着炸丸子,炸丸子也称过油。丰县人过年油炸食品较多,素丸子、肉丸子、焦叶、藕夹、干魚、鲜鱼、土豆片等等。这些也成了孩子们的零食。
农历腊月二十开始,逄双也是送花的日子。所谓送花出嫁头三年的闺女,娘家要买过年的东西到女婿家。这一古老的风俗至今还在延续着,只是所买的东西有所变化。送花所备礼品,有着风规俗成。红花两朵,绿叶黄须彩腊纸扎成。鞭炮两盘,俗称“大雷子”单丢双捻炸开细纸加花。柿饼四至六斤、意思是事事如意。圆枣四至六斤,一种多核的小黑山枣、意思是多子多子。糖盘四块,糕点六至八斤。(可选蜜三刀、炒糖、开酥、蜂糕。)礼肉十至二十斤不等。用箢子盛着,箢底要放钱,是为女儿备的,过年女儿要给婆家小辈压岁钱。还要给女儿家的奶奶、婶子、大娘带上几斤糕点。买的礼品多要跟一个小男孩,名义上是背箢子,婆家要给小男孩开赏钱。婆家要备丰盛酒席招待。带来礼品还要回礼,如果见样四斤,一样回二斤,六斤也是回二斤,如果是见样八斤,要回对半。
这个小标题应该是“关于祭灶”二字,为什么是关于祭灶呢?因为丰县的祭灶日子与全国其他地方有着较大区别。这里要费些笔墨说一说。祭灶丰县说“送老灶爷爷上天”,笔者从一九八三年就喜欢搜集丰县民俗,后来发现丰县人祭灶与全国其他的地方时间上不同。可是丰县目前的一些志书或者关于过年的文章,说腊月二十三祭灶,可以说这是不准确的,他们根本没有到丰县民间去调查,只是附会了一种流行的说法,这不附和丰县的实际民俗。全国祭灶时间基本上是官三民四,官家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民人腊月二十四。二十三是小年,打扫卫生祭灶君。丰县祭灶的时间是农历正月十五晚上,由家庭主妇把一个小桌搬到灶台处灶君像前,桌上摆上糖瓜等供品,烧香磕头并嘴里祷告,“老灶爷爷您是一家之主,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小孩子不懂事抛米洒面,您多多原谅”?然后把灶君像从墙上揭下来,留住上面的黄历头,把灶君像烧掉。解放后演变为插一柱香磕头祷告,没有了供桌与供品。
笔者一直不明白丰县为什么是正月十五祭灶,引起对这件事的调查兴趣,以县城为中心东西南北四乡求证祭灶时间,他们的回答正月十五,这给我三十年前的调查一致。丰县在正月十五祭灶目前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如果再追问这些老年人,他们会说一辈辈传下来的,正月十五的祭灶有可能更早远。熟知丰县民俗人士可能知道,正月十五祭灶又和丰县流行的民俗相背。过去两个人在外边见面好说一句这样的话,“你出来啦,谁在家看家”?“老灶爷爷看家”。旧时灶君是上帝派到家中一位神,长年驻在家中,对家中发生的好事、坏事了如之掌,到过年时灶君把家中一年发生所有情况向玉皇大帝回报,如这家过的不好,请神灵喑中帮助等等。因此丰县产生一句歇后语,老灶爷上天一一有啥说啥。
丰县为什么是正月十五祭灶,目前没有人能说清道明。笔者根据丰县的民俗总结认为,正月十五祭灶是不正确的,因为从年除夕傍晚贴上灶君,到正月十五就半月时间就把灶君送走了,这几乎一年的时间不在家,又何谈是一家之主,又怎能知道你家中这一年的情况,怎能保佑你的家庭平安。正月十五祭灶,至今仍在丰县流行,起源于何时,目前找不到答案,最起码从清末就传承下来了。为什么在正月十五祭灶,笔者认为(只是个人观点)这与神灵下界回宫有关。民间认为年除夕众神下界与民同乐,正月十五回宫。灶君正月十五回宫可能是一种讹误,混淆了与众神一起回宫的日子,时间久了衍变成民俗。
临近过年前的几天里,人们见面好问,“年操得怎样了”?回答最多的一句话,“到那天就齐了”。这一问一答的意思,是人们对过年的重视,只要新年不到,买不完的东西,忙不完的年。从腊月二十五至除夕这是年集最热闹的日子。本地“鸡腿葱”,山东滕县“黄姜”,小磨“五香粉”都是热销货。冬日集市是灰色的,年画把街道点缀得鲜艳起来。灶君像、门神、财神、玉皇大帝像等年画,五颜六色引人入目。铺在街面上用秫秸压着防止风吹,这一张张民俗味很浓的年画,除本县印刷的年画外,更多来源于河南的朱仙镇、山东的维坊。西关大街老衙门东是卖鞭炮的市场,这里是年集最热闹地方,卖鞭炮的人为了吸引顾客,站在装鞭炮的木箱上,用竹杆挑着鞭炮劈里啪啦响起,这边烟雾末尽,那边又响起。满地纸片隨风飘动,人声鼎沸,鞭炮齐鸣加杂响亮的叫卖声,“梁山的鞭炮来啦,水泊梁山的,听听响不响”,这边不甘示弱“丰县东郭楼的大雷子,东郭楼的”…….
除夕是最后半个年集了,即时年货办齐的人家,也要挎着篮子、箢子到集市上看看,有无自己漏买的东西,买年画、请束香、换碗筷,俗话说“年集灭会”,这时的东西卖的最便宜,小商贩的吆喝声音也最高,此刻最热闹的地方要属鞭炮市啦。
有句话是“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各行各业的人员,再忙年前的几天里,也得抽时间剃头、洗澡。实在忙不完的人,也要在除夕这天剃头洗澡,因此剃头洗澡的人除夕最多,人们都要干干净净过大年。
情人山头对唱歌(一)男:山歌没人起头我起头林光唱到西街头街上看看无限好 好比温州和杭州女:山歌很早妹起头天亮唱到没日头东边唱到水南户西边唱到张山沟男:唱起山歌没因由想妹和我同个枕头女:杜鹃开花红辣辣好...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
武当武术的发源地在湖北武当山,其创始人是元末明初的武当道人张三丰。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武当武术具...
人类和所有生物都需要空气生存,受过污染的空气对人体是有害的,好的空气质量能带给人更高的生活质量,大多人都在追求健康的生活。大家知道世界十大空气质量最好的国家吗,现在一起和小编来了解一下吧。世界十大空气...
丹凤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因县城襟带丹江、背依凤冠山而得名,属商洛市管辖。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偏低,河谷相间,呈“掌”状地貌,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 的土石山区县。全县森林覆盖率70%,是...
“关老爷,骑红马,不见金钱只管打”----山东莱州民歌。现在很多朋友的家里,或者公司店铺都供奉着财神,财神真的可以招财吗?民间相信是可以的,但是自己连供的财神是谁,如何供奉都不明白,怎么为自己招财呢?...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茶,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传统饮料,是回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回族饮茶的历史悠久,相传回族先民在唐朝贞观年间就开始饮茶。“惟回教初传,曾有一部来自海路,盖居苏杭,产茶之区,回民或此时染有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