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把农历五月初五至初八“龙母诞”称之为“水乡龙文化节”。每年农历五月初八,“龙母诞”水乡文化节龙舟活动都将在杏坛镇龙潭村精彩上演。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中国民间有很多与龙相关的民俗节日和活动,在广东佛山的顺德杏坛镇龙潭村就有一项传承了700多年历史的拜龙母、扒龙舟的传统习俗。
每年过完端午节后的农历五月初八,就是龙潭村龙母寿诞的祭日,这是龙潭村的大日子,这一天不管是外出打工、做生意的本村人,还是嫁到外乡的姐妹们,都会赶回来参加这一喜庆活动,祭龙母、看龙舟、泼龙水、吃龙舟饭、已成为当地的一次盛会。
顺德及周边地区的上百条龙舟也会相聚在此,举行一年一度的“龙母文化”水乡节——拜龙母,各地龙舟队先将龙头龙尾抬进龙潭村龙母庙烧香祈福,拜完龙母之后,几十条龙舟在河道上来回穿梭,互泼“龙舟圣水”,热闹非凡。
龙潭村,古时是一片汪洋泽国,烟波浩渺,水深不可测。后来在水中慢慢冲积出了一片平原,到宋末元初,龙潭的先人们开始在这里定居建村,繁衍生息,绵延至今。“龙潭”的得名,既源于古时地貌,也由于这里有一座远近驰名的龙母庙。
每年的五月初八日,龙潭村民都兴高采烈地举行水乡节活动,划龙船,拜龙母,敲锣打鼓,彩旗飘飘,远近男女老少都来看热闹。龙潭村缘何在这天举办水乡节活动?原来位于龙潭墟中心,有一座远近闻名的龙母庙,已有几百年历史,这座龙母庙流传着一段神奇的故事。
相传昔日在西江上游悦城龙母庙内的龙母娘娘,有一日想顺着西江而下出游观光。刚想到这,正好漂来一块木头,龙母娘娘便跳上木头,随着河流而下。木头随着西江流下肇庆,经水藤,入三槽,过勒流,直向容奇水道而去。在游过了北水涌口之后,龙母娘娘就悠悠然地睡着了。她乘坐的木头,随着冲入的河水,流入了龙潭涌。
当时龙潭已定居了不少渔民,陈德公也是其中一个,他在涌边搭了个竹架,支起鱼罾(zēng)捞鱼。这天他每次用力把鱼罾曵起来时,除了木头之外,罾内一点鱼虾都没有,他反复把罾内的木头丢向涌心,但这块木头始终流回鱼罾里,德公捞不到鱼虾,不禁焦急起来,随口说:“木头啊,木头,如果你有灵,就保佑我罾罾有鱼虾,我会把你摆上神位,天天用香烛供奉你。”说完就把木头拾起来,放在身边。
再说,躺在木头上睡觉的龙母娘娘,连续被德公向涌心抛了几次,早已醒来,睁开龙眼只见身处小涌,环顾四周,又见地形平整,涌堑纵横,鱼塘桑基遍布,不禁叫绝道:“嘿,果然是块地杰人灵的好地方,不如在这里尽享人间香火。”于是便立即召来虾兵蟹将。将水族中犯了死罪的鱼虾,押解到鱼罾内。
再说,德公祈祷完刚把木头放在身边,曵起鱼罾,罾内便有许多鱼虾了,不上几罾,鱼篓早已装满。德公欢喜得合不拢嘴。
当晚,德公特地备了酒肉果品,把那块木头安放在家中的神台上,点上香烛,对着木头,虔诚叩拜,拜完又开怀畅饮了一番,带着几分醉意上床睡觉,半夜里梦见家中厅堂上坐着一个头戴凤冠,身穿绫罗锦绣的妇人,只听她启齿道:“德公,我乃悦城龙母,偶游到此,龙潭乃得天独厚的地方,我也想在这里建一座行宫,我要你帮我打点一切,至于建行宫的匠人,材料到时自然会有。”那妇人还告知德公,行宫要在农历五月初八日她的生辰日前完工。德公惊醒,尤觉异香扑鼻,知是神灵显圣,于是焚香向东方跪拜。
过了几天,果然有艘大船,满载着砖瓦木石,及数十名工匠,到了龙潭圩里,船主找到陈德公,说:“我受东家所托,来建龙母庙,请你指点开工。”德公也不推辞,尽心尽力建造龙母庙,果然在龙母诞辰前就建成了一座壮观的龙母庙。庙门口有“正中宏化育,柔顺启文明”对联 一副,横批是考通殿。宫脊塑有双龙戏珠,墙头布满灰塑的人物群,鸟兽及山水图,玲珑逼真,栩栩如生,横梁、神台等木雕工艺精湛,金碧辉煌。大殿正中,端坐着龙母娘娘,两旁四大金刚站立。庙的左右又各有副庙,左为五龙庙,右为天后宫,后座则是龙母娘娘的梳妆楼。
工程完工那天夜里,德公又梦见龙母说五月初八定会来。第二天,德公就找乡人写好神榜,四处张贴。告知乡里仁人善士,五月初八那天是龙母的生辰,龙母在那天会到来,广施恩泽,望大家诚心领受。
于是,五月初八,各乡龙船,纷纷前来为龙母祝寿,新造好的龙船也划来“点睛”。这种习惯,一直流传到今天。
解放后,当地村民把这天改名为“水乡节”。
龙母诞是民众感恩龙母一年照应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的节日,龙母文化包含着一种和善为怀,得恩记报的文化心理;龙舟文化的彩龙游河等活动形成一种同舟共济,奋发向上,和谐共进的精神。
龙母诞”已纳入顺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母诞”活动曾获评为佛山十佳社区文化品牌活动。围绕着龙潭龙母庙展开的龙母诞水乡文化节庆祝活动在杏坛、顺德及附近珠江三角洲地区具有很深的影响。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