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旖旎的湄洲湾畔,有座依山面海,与湄洲妈祖庙遥遥相望,闻名于海内外的五帝祖庙,它就是东汾五帝庙。每年端午节,这里都会上演一场轰轰烈烈的化龙船仪式。
五月初五,夜,五帝庙殿场上人山人海。五彩斑斓的纸龙舟竖起写着“钦命瘟部司”和“代天巡狩”白色双帆,在惊天动地的锣鼓声中,贡银堆上的纸龙舟被点火焚化。熊熊烈焰冲天而起,紧接着,30多只凤船也被一一送入火堆焚化。“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升腾的火苗,燃起人们不灭的希望和追求!升腾的火苗,化出民俗的薪火与纸扎技艺几百年相互交融的时光。
民俗的火与纸扎的艺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莆仙称之为“五日节”。从初一到初五,莆仙各地天天都有民俗活动。在城厢区东汾村(今东进村),人们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五帝”,因为这一天是五帝的诞辰。“五帝”是传统金木水火土五行观念的延伸和异化,指青帝、黄帝、白帝、黑帝和赤帝五尊神祇。东汾村“五帝庙”在“五帝”信众中具有特殊地位,被视为祖庙,每年都有台湾和其他地区信众前来寻根祭拜。东汾村在端午节制王船、烧王船,与“五帝”信仰有深厚的渊源关系。
端午节前夕,该村从农历四月二十六日就开始举行盛大的节日欢庆活动,一直延续到五月初五端午节,连演戏九天;车鼓队热闹助兴,家家户户以粽子等供奉“五帝”,大闹“旱船”,即在陆地上焚化纸制王船,当地人称“送王爷船”。后来,人们也称这种习俗为“闽台送王船习俗”。
追溯历史源流,清初,某年的端午节,东汾村村民正准备过节,一股海寇上岸偷袭,村民躲进土寨反抗。时间一久,既没有粮食,又瘟役横生,村民难以坚持下来。危急时刻,天边出现祥云,原来是“五帝”驾龙舟前来助阵,驱瘟除恶,村民顿时信心大振,同仇敌忾,反败为胜。感念五帝救命之恩,村民在每年端午节这天烧化王船,以示感恩和祈求阖境平安,该风俗由此流传至今。庙里至今保存的清代五帝显圣图轴,其绘有四幅图:五帝指点建土寨、五帝佑民显神威、五帝显圣抗海贼、五帝回銮万民庆,生动形象地描绘、记录了这个传说。
送王船仪式含五个部分:糊船、祭船、点眼、请圣、化船。纸扎是送王船仪式里最重要的环节,即糊船,糊的王船即龙舟和凤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俗的火与纸扎的艺,在几百年的传承中,结合得日益紧密。不但彰显了东汾鲜明的地域特色,还诠释了东汾民俗文化的特有风貌和丰富内涵。2009年,闽台送王船习俗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糊船纸扎艺术已历几百年,但现在仅存东汾林家。其传承谱系是:
第一代:林朝高(1816—1882),东汾林氏纸扎创始人。他师从师傅学艺,开始林氏家族纸扎生涯,成为东汾林氏家族纸扎的第一代创始人。
第二代:林盛器(1844—1916),从小就跟父亲林朝高学习纸扎技术。
第三代:林世九(1875—1947),传承祖父、父亲纸扎技术。
第四代:林明九(1912—1960),师承家族纸扎技艺,成为林氏家庭纸扎第四代传承人。
第五代:林玉坤(1933-2011),小名叫“安”,莆仙境内的许多乡镇乃至祖国宝岛台湾部分县市的人们,都知道东汾有个会“糊纸轿”名叫“安”的人。他自幼耳濡目染,对纸扎工艺有着浓厚的兴趣,加上家庭贫困,刚上完小学二年,便辍学在家学习纸扎工艺。由于他秉性聪慧,又刻苦学习,加上严父的口传心授,很快就掌握了纸扎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010年,他被定为福建省第二批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第六代:林庆森,1973年出生,自幼受熏陶,对纸扎工艺情有独钟。他自小颇有绘画天赋,加上个性沉稳,其四个兄弟中只有他坚持了下来,成为职业纸扎手艺人。在严父悉心传授下,他很快就能独立完成纸扎工艺,成为林氏家族纸扎第六代传承人。
吴美妹,1971年出生,林庆森妻子。嫁入林家后,他随着丈夫的传授,很快就掌握了纸扎工艺的技能,成为林玉坤纸扎工艺的得力助手,成长为林氏家族第六代传承人之一。
到林庆森家探访,谈到制作过程,林庆森说最难的是人物制作。他搬出了家传的木制模具、人物制作的半成品和服饰配件,耐心地一边示范一边解说。他说,每一个步骤都非常细碎,且有区别,比如各种形状团龙粘贴位置各有不同。笔者看着他摆出的各种剪纸,龙、凤、虎头栩栩如生,花卉、日月牌古朴艳丽……显而易见,龙鳞、凤羽、花瓣都提前画好再一刀刀裁出来。纸扎工艺的复杂、精美,由此可见一斑。
出众的纸扎工艺让林庆森成为远近闻名的“纸扎达人”,吸引来不少省内同行拜访学习。2014年,林庆森的纸扎作坊被授予“闽台送王船习俗传习所”称号。
细碎成就壮丽。林庆森说,糊船作为送王船仪式里最重要的环节,其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集剪纸、贴花、画图、造型等于一体。
他制作的五皇大帝圣驾的王船,长二丈八尺,高六尺五寸,宽七尺,桅高二丈四尺。这么大的王船在福建省内首屈一指,其复杂与精美,令人拍案叫绝,赞叹不已!
凤船则有大小之分,共有三十多只,大的长1丈5尺,宽3尺7寸,高3尺;小的长7尺,宽2尺5寸,高2尺5寸,制作十分精巧。
纸龙凤船的制作均以杉木、竹为空架,用白纸垫底,手工色纸着色裱制而成。每年端午节前一个月开始备料,农历四月初一午时举行龙舟“点脊”仪式。仪式结束后,即由制作龙舟凤船的师傅开始做好制作前的准备工作,如裁剪各式各样图案,糊裱各种神像、执事、水手和修整竹片等。十五日,开始用杉木、竹片绑扎龙舟骨架。绑扎时,每距一尺横扎一支船骨,共计20支。制龙骨得请十来个人一起帮忙固定,绑扎好后就以白纸为底色进行裱糊三次。之后,在龙舟两侧的白纸上绘上鱼、虾、蟹和海浪,船头画龙,船尾画凤和鹰。自四月初一始由五人手工制作,整整花一个月时间才完成。其制作精巧,形象逼真。
船上除供有祭品外,还有苇杆搭架纸制吹鼓楼、戏台、正极殿等。戏台上的人物是按第一天开演剧目第一场出台的人物形象裱塑的。庙殿中的神像也是色纸加工的,中央是五皇大帝,两旁是田公元帅、文昌帝君、杨公太师、匡阜先生。两边船沿站立十将,往前两旁是八班皂隶,再往前则是狼牙将军和风火二童。站在船首两尊红绿苏爷手提铁链铁枷,准备捉拿妖怪,保佑四方民众,制作灵巧,稍有风吹,苏爷的头就会前俯后仰,形象十分逼真。
苏爷的头为何会动,使得人物出神入化?林庆森笑言:“估计是我爷爷的创新之举,在头里面加了千斤坠,用石头,风一吹,便点头。”
情人山头对唱歌(一)男:山歌没人起头我起头林光唱到西街头街上看看无限好 好比温州和杭州女:山歌很早妹起头天亮唱到没日头东边唱到水南户西边唱到张山沟男:唱起山歌没因由想妹和我同个枕头女:杜鹃开花红辣辣好...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
武当武术的发源地在湖北武当山,其创始人是元末明初的武当道人张三丰。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武当武术具...
人类和所有生物都需要空气生存,受过污染的空气对人体是有害的,好的空气质量能带给人更高的生活质量,大多人都在追求健康的生活。大家知道世界十大空气质量最好的国家吗,现在一起和小编来了解一下吧。世界十大空气...
丹凤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因县城襟带丹江、背依凤冠山而得名,属商洛市管辖。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偏低,河谷相间,呈“掌”状地貌,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 的土石山区县。全县森林覆盖率70%,是...
“关老爷,骑红马,不见金钱只管打”----山东莱州民歌。现在很多朋友的家里,或者公司店铺都供奉着财神,财神真的可以招财吗?民间相信是可以的,但是自己连供的财神是谁,如何供奉都不明白,怎么为自己招财呢?...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茶,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传统饮料,是回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回族饮茶的历史悠久,相传回族先民在唐朝贞观年间就开始饮茶。“惟回教初传,曾有一部来自海路,盖居苏杭,产茶之区,回民或此时染有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