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广州增城“貔貅舞”

彦会氏2024-03-16

广州增城“貔貅舞”

增城“貔貅舞”的起源

貔貅舞是增城当地客家人的传统舞蹈节目,又称“舞客家猫”“舞客家狮”“舞醒狮”。它被人们认为是招财的吉祥兽,故与僻邪的舞麒麟、舞狮一起,成为当地客家人在新春佳节或其它喜庆节目里,祈求吉祥幸福的一种民间文艺活动。目前,关于增城貔貅舞的起源,民间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它兴起于明末,二是说它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即正好是增城客家人大批迁入增城的年代,距今约270年。

增城“貔貅舞”的历史传说

增城“貔貅舞”有一个历史传说,其情节来源于《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

相传唐僧师徒取经路过一客家山村,见瘟疫流行,却苦无救助之法。当晚,观音菩萨降临,交给唐僧仙草一枝,蒲扇一把,吩咐他往昆仑山找貔貅相助,瘟疫即可解除。唐僧依照吩咐,让孙悟空、沙和尚前往昆仑山找貔貅。两人登上昆仑山,用仙草挑逗神兽,用蒲扇驯其天威,终于领得貔貅下山进村驱病魔除孽障。客家村民得救脱苦难,从此貔貅便成为民间供奉和敬仰的一种神兽。

增城“貔貅舞”的发展。

广州增城“貔貅舞”

鼎盛时期(50年代-70年代初)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是增城“貔貅舞”的鼎盛时期,这是因为当时的“貔貅舞”表演不受性别歧视,男女都可参加。此外,那时的舞貔貅是维系客家各宗族间和谐相处的重要纽带。

衰落期(文革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艺术萧条,政府干预活动的开展,貔貅舞顶着一个“封建迷信”的帽子很快消沉下去。由于貔貅舞活动的开展明显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限制,所以其发展逐渐走向衰落甚至濒临危亡。

恢复与发展时期(2005年至今)

直到2005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增城区才成立了貔貅队,开始排练已濒临失传的貔貅舞,使其得以恢复和发展。现今,每逢喜事、年节甚至开店铺、建新房等,人们都喜欢用舞貔貅的节目来表达喜庆吉祥、祈求好运、五谷丰登和生活消费的美好愿望。

增城“貔貅舞”的特征及表演过程。

与其它地方相比,增城貔貅舞的特点非常鲜明。

第一,道具外形独特。除了长长的“猫身”,它圆圆的脑袋却有一张猴脸,远看像一个猫头。

第二,“猫头”的制作材料以泥巴和纸张为主,程序较为简单。

第三,增城貔貅舞的角色多样化,有貔貅、大头佛、猴子。

第四,增城“貔貅舞”中的貔貅,即客家猫,有性别之分。通常,如果出现一只“大猫”和一只“小猫”,则代表“猫妈”和“猫仔”;若只有一只“猫”出现,则是“猫公”。

第五,增城“貔貅舞”的表演过程特色鲜明。每场戏之前都有“打四门”,即拜四方土地神的仪式。

广州增城“貔貅舞”

增城“貔貅舞”的表演过程。

貔貅舞表演融合武术形成其专有的特色。表演中,两只“猫头狮”有时静如处子,有时动如脱兔;大头佛憨态可掬,舞步慢条斯理;黄脸猴机灵活泼,一会儿挑逗大头佛,一会儿戏耍貔貅,驼背佛两腿一跨,蹲着马步就上场了,因为他老被欺侮,摔跟头就成了最经典的动作,但两只狮子在他面前却非常驯服,由他引上场后就蹲在貔貅两边看表演。舞蹈中虽有“抢青”的场景,但也有“还青”的过程,整个舞蹈有嬉闹游戏,却没有打斗,人与兽和谐相处,现场气氛热闹、祥和。

后来,“舞猫头狮”又加入了武术兵器表演环节,从最先的单人表演拳脚功夫,到后来的刀叉棍棒等兵器与双人对打的表演,特别是双人兵器对垒中的准、精技巧更是得到村民的喜爱。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