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节年为首”,过年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祟向传统的客家,围屋里的春节更有着一番浓郁的亲情。然而,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百年来,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长途跋涉和频繁的迁徙中,形成了各地不同特色、有着各自风情的传统春节习俗。龙南客家的年俗一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准备鸡、鱼、肉等三牲,奉敬天地神明。
农历12月24日,是客家春节正式开始日,又说是小孩过年,故曰:小年
行(hang)人(ning)家(ga):从小年日后开始(一般是大年26和29日两天是吉利日,其余的是实在无法排开时才选择,否则亲戚家很不高兴),亲戚之间开始年前拜访,一般要准备一只阉鸡、两瓶酒、两斤猪肉、一条大草鱼、苹果9个(平平安安,9个代表长长久久)、桔子9个(大吉大利)、一盒饼干、一对糕子、若亲戚家有小孩,在以前还得买一把糖果放在口袋里,到了亲戚家后发给小孩,曰:接细(sei)吖(a)嘚(dei)。
大年三十前,每个村子都会有一至两家制作豆腐的能手建一个临时的豆腐坊,各家各户都会把自产的黄豆用水泡好后送到豆腐坊去加工成年豆腐,取回后在家用食油炸成条状、方块状或片状,然后再用醠(ang)一层老盐一层豆腐封存起来,家里来了客人后随时取几片切丝加上芹菜、肉丝炒成可口的佳肴招待客人,据说这样可以保存到秋天。客家人有一种叫“过水溜”的就是把年豆腐切成条状再沸腾的油里过一下捞起来,蘸一下用辣椒末和酱油、盐水调制成的蘸料,然后再入口,豆腐的滚烫、滑嫩加上辣椒末的辣味,这种美味的佳肴,每当龙南客家老乡吵天(聊天)谈到“过水溜”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流口水。
大年三十前,各家各户都会炮炒粿芋丝、做油粿嘚(dei)。把籼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浸泡后碾成粉,根据不同口味加入盐、姜汁、红糖、水和成面团状再擀成片状切成筷子粗、5厘米长的条状下锅油炸成金黄色。另外,把糯米比例比较高的粉团压成饼干状再油炸。这两种食物在春节接待客人时是必须上桌招待客人的。
上午敬灶神、已故祖辈阿公。除夕天黑前大家必须洗澡,否则下辈子有会变牛,吃饭时忌碗筷掉地。吃年夜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吃鸡头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守(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守(压)岁钱。12时过后要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锣鼓声大作,互道恭喜,接财神,再敬祖公。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我”。正月初一不向屋外倒垃圾、泼水,忌进菜园摘菜,这天忌开口骂人,要说吉利话。
拜新台,这天忌讳到别人家贺年,但凡上年有亲人过世的人家,都会在祠堂设一张祭台,接待死者的生前友好或左邻右舍来焚香祭拜、放鞭炮。,那家鞭炮放的多,说明这家朋友多、面子广,客家话说是“争了面光”。
称为“穷鬼日”,一般不外出,不宴请。这天要做的事是把初一以来清扫的垃圾送至村边,点燃三炷香后烧毁,俗称“送穷鬼出门”。
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开张日,新年到此近尾声,虽接看而来的还有「正月半」(即元宵节),放西火(即放烟花)等精彩节目,而年初六后各行各业都放鞭炮「开张大吉」了。历来视为出行的好日子,商家鸣炮开张做生意,农人修桥补路做善事,少妇出门做客睄娘亲等;孩子们则赶着牛儿去出行,带着香烛鞭炮敬社官。
过年期间各村庄均有舞龙舞狮队出现,是一种尚武精神。每年正月十二至元宵节,这里便要舞“香火龙”。这几天晚上7点至9点半,围屋内外到处灯火辉煌。每支“稻草龙”在纪缙祖祠内插上香火后,变成了红彤彤的“香火龙”,在锣鼓声、鞭炮声中,经过“一祠三厅”之后,由各家各户用鞭炮迎至自家客厅或庭院,气氛热烈。
说起香火龙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一说大约400年前,有瘟疫流行,为送走瘟神,村民们用香火扎在稻草龙上点燃,烧旺,驱恶避邪。另一传说为:相传唐朝宝应年间,朱吡谋反,唐德宗命李晟退敌。
一天夜里,李晟的大队人马在江边停滞不前。李将军问何故停滞不前,众军士跪而拜曰:“对面鬼哭狼嚎,夜行可能不行,望将军待以明日再行前行。”李将军心生一计,命道:“请军士将随行香火与火把拿来,用稻草扎成一条长龙,插上香火,十五人组成一组,摇滚向前,鸣锣开道。”于是,李晟的大队人马像千条火龙,滚滚向前,士气大振。朱吡的军队以为千军万马来讨伐,急而退回原地,李将军不战而捷。唐德宗大喜,封李晟为西平王。不久,李晟生下了第十五个儿子。唐德宗念李氏有功,命李晟的第十个儿子任江西观察使,举家迁入江西。
后来,李家后裔为纪念先人功德,每逢过年时便以香火龙庆祝。栗园围里外皆姓李,为李晟后代,于是保持了“香火龙”闹元宵的传统。今年正月十三日,我们有幸目睹“香火龙”闹元宵的盛况。晚上7点半,我们还未到栗园围,就听见鞭炮声、锣鼓声四处响起。其场面比迎娶新娘更热烈,只见几条红彤彤的“香火龙”腾空飞舞,它们时而擦过地面,时而飞向屋檐。舞龙的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敲锣打鼓的则是年纪长一些的中老年人。这几条香火龙分别代表着“三厅”,没有派别之争,他们从纪缙祖祠出来后,都自觉到三厅拜堂,然后再到各家各户闹元宵。
因为有凝聚人心的“香火龙”,围屋内家族之间互相帮助,团结一致;邻里之间互相照顾,和睦相处;兄弟之间互相协作,尊老爱幼;婆媳之间互相理解,同心同德;夫妻之间互相恩爱,同舟共济,民风非常好。
客家人讲究“吉利”,每月初一、十五要说吉利话,“无”要说成“有”,客家话“无”发音为“毛”所以“帽子”要说“有子”,因为“帽”与“毛”谐音。
另外,龙南客家还有一些风俗如做粄(ban)嘚(dei)、蒸酒、烫勒(lei)嘚(dei)等风俗因为在平时都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
驱车从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向西行驶,快到旅游胜地帕福斯时,眼前出现了一片宁静的海域。海水的颜色淡淡的,格外温柔,不像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地中海那样蓝得深不可测。人到了这里,只觉得心化了,除了温柔地凝视着海...
玉环是中国文旦之乡,文旦种植有上百年历史,该果营养丰富、清甜爽口、清肺润肠。玉环位于浙江东南沿海黄金海岸线中段,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温和湿润。玉环县是国家级文旦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