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等。端午节期间,各地民众包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悬艾草菖蒲等,习俗名目繁多,因地而异。
那么,在丰富多样的端午习俗背后,承载着怎样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内涵?我们今天过端午节,它的现实意义在哪里?
这要从端午节的由来说起。端午节历史悠久,距今已有至少两千年的历史。目前,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学界说法不一。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两种说法是起源于恶日禁忌和纪念屈原,此外还有纪念吴国名相伍子胥、晋国名士介子推、越王勾践、孝女曹娥,以及起源于龙图腾等说法。
古人认为,五月是“阴阳争,死生分”的月份。农历五月是夏至所在之月,日照时间最长。夏至到来要开始数伏,气候特点是高温高湿。这也是暑热难挨,各种疾患、时疫流行的季节,很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
为了避毒逐疫,保证人类生命的安全,人们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为战胜即将到来的疾疫做好充分准备,以便顺利度过这个季节。中国古代诗词中对这些民俗活动有丰富的记载。
欧阳修《渔家傲》:“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五月五,古人沐兰汤浴,饮菖蒲叶浸制的药酒,以驱疾疫。苏轼《浣溪沙·端午》:“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五月五,人们以五彩丝线系手臂,名之为长命缕;胸前佩挂符箓,以避灾邪。陆游《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诗中写到了端午节吃粽子、挂艾叶、采草药、喝端午酒等蠲除毒气的习俗。
从明清各地的地方志中,亦能窥见端午习俗,如《乌青镇志》:“端午节”,堂上悬张真人像,或关圣、钟馗像,门插葵艾,食角黍,饮菖蒲酒。《绩溪县志》:“端午日”,户悬蒲艾以辟邪。堂悬朱符,挂钟馗,瓶供榴花、蜀葵之属。端午悬挂钟馗画像,以驱邪避瘟,同时寄寓迎福祯祥之意。这就是端午节,一个本义是禳灾逐疫的节日,也是一个公共卫生的节日。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将食粽、龙舟竞渡和屈原联系起来,对端午节俗进行新的诠释。这种诠释是民众历史情感和历史观念的体现。
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约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粽子原是端午节投向水中祭祀屈原的供品,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所以要用“蛟龙所惮”的楝叶包裹、五色丝缠绕。如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
就像春节的饺子、年糕,中秋节的月饼一样,粽子是端午节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食品。此外,黄鱼、黄鳝、黄瓜、咸蛋黄和雄黄酒合称“五黄”,也是中国江南地区端午节的重要食品。
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而观之。”端午龙舟竞渡是因为人们舍不得屈原投江而逝,争先恐后划船拯救,表达抢救屈原的愿望。
明人边贡在《午日观竞渡》中写道:“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云旗猎猎,鼓声震天,众多龙舟如离弦之箭,争先恐后,气势惊人,画面感极强。接下来颈联便写道,龙舟竞渡是楚乡遗俗,为了纪念负屈含冤而死的屈原。
如今,赛龙舟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龙舟比赛也由群众性的纪念活动发展成竞技体育。它所传递的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精神,让这项运动拥有了持久鲜活的生命力。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以卓绝的治国才华得到了楚怀王的倚重,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屈原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先后被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后来楚国都被秦攻破,屈原悲愤交加,自沉于汨罗江。
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以及对国家、民族那种万劫不移的忠贞之行,震撼了整个民族的心灵。苏轼《六幺令·天中节》:“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上片写虎符缠臂、门挂艾蒲、纸鸢飞舞、粽叶飘香、龙舟竞渡、凭吊屈原等端午习俗,宛在目前;下片写屈原已逝,只留下《离骚》《天问》等令人断肠的辉煌诗篇。诗人扼腕叹息,痛惜屈原的离去,想见屈原之遭际和为人。
张耒的《和端午》:“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诗人因忠魂一去不返而衔泪含悲,随之笔锋一转,屈原留下了彪炳千古、荡气回肠的绝唱《离骚》,这是不朽的丰碑。
文天祥在《端午即事》中自白:“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表达了文天祥对屈原的深切认同,以及坚贞不渝的爱国之情。
端午节前后,各地常常涌现“端午诗歌朗诵会”“端午诗歌大赛”,这也是一种与古人建立精神联结的方式。希望在诗歌的指引下,我们的生活能持续地酝酿和生发坚毅的德性与美好的精神追求。
2008年起,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端午节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今天,我们凭借上述丰富多样的、处于不断变化中的端午民俗形式,去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体认自己的文化身份,传承节日的历史记忆,维系群体的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关老爷,骑红马,不见金钱只管打”----山东莱州民歌。现在很多朋友的家里,或者公司店铺都供奉着财神,财神真的可以招财吗?民间相信是可以的,但是自己连供的财神是谁,如何供奉都不明白,怎么为自己招财呢?...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茶,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传统饮料,是回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回族饮茶的历史悠久,相传回族先民在唐朝贞观年间就开始饮茶。“惟回教初传,曾有一部来自海路,盖居苏杭,产茶之区,回民或此时染有嗜好,...
在陇东,差不多每个民间节日都要做面花。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迎请灶神,就要敬供枣山面塑。有的在除夕夜就要用未发酵的荞麦面做成12盏或8盏不等的面灯,12盏面灯代表12个月和十二生肖。到了正月二十三晚上,送...
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对外出旅行充满畏惧。不管是帝王,还是平民百姓,外出旅行之前一定要占卜,挑选吉日出行。天子即位、帝王出行、军队出征这样的国家大事,也会事先占卜,以测吉凶。比如汉文帝在即位之前犹豫...
需要防弹专座的人,非富即贵,一般都是有名的富豪或是国家领导人。大权在握或是富可敌国,都需要时刻提防遭人毒手,暗中不知道有多少枪口正对准着他们。十大世界上最贵的防弹车基本都是在原版豪车的基础上进行改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语言大师。是新中国第一个获得“人民艺术家”的作家。曾任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老舍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如《四世同堂》、《骆驼...
伊拉克节日伊拉克的新年就是回历(伊斯兰教历)的新年,09年的新年是12月18日,回历的1月1日。国庆日:7月17日阿拉伯椰枣节:9月15日...
喀麦隆全称喀麦隆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Cameroun,法语:La République du Cameroun)。国土面积47.54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西南濒几内亚湾...
1940年代初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展了新秧歌运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学习秧歌、腰鼓,掌握了基本的动律特征和典型的舞姿动态后,升华为规范的、新农民形象的舞蹈动作,形成新型的秧歌和腰鼓,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