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华夏文明的摇篮。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原儿女在这片土地上的辛勤劳作,形成了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而牛则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牛是家畜的重要成员,也是人们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牛在先民告别“刀耕火种”,进入农业文明的过程中助过一臂之力。所以在中原地区,人们称牛为“仁畜”,甚至誉为“神牛”、“金牛”。
郏县红牛是全国八大良种黄牛品种之一,因原产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且毛色呈红色而得名,是劳动人民长期培育出来的一个肉役兼用型优良品种。郏县红牛具有毛色红润,体质结实,结构匀称,肌肉丰满,耐粗饲、易喂养、抗病力强、繁殖率高、肉用性能好、遗传性能稳定等特点。1985年郏县红牛被列入全国八大优良地方黄牛品种,2006年被农业部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正式成为“国宝”,作为河南省一个古老的地方牛种,郏县红牛形成历史悠久。
历史起源
1.历史久远
平顶山市历史追溯到公元前1122年至公元前1120年间,西周武王姬发封四子姬达(出自雍妃)为应侯,尔后立国为应国(今河南省宝丰以东、鲁山东南及平顶山市区、叶县、郏县、襄城一带),并以鹰为族徽,子孙以国为姓。《诗经·小雅·信南山》记载中“祭以清酒,从以骍牡,享于祖考。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报以介福。万寿无疆。”这是一首描写周王祭祖祈福的乐歌,天子在祭坛上倾倒满杯的清酒,在先祖神灵面前供奉色红如枣的公牛,以此希望神灵能够赐以宏福无量,愿子孙们可以长命百岁。可以看出,早在周朝时期,红牛就在古人祭祀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西周时期,牛的功用,首先是祭祀,其次是占卜,第三牛车,最后牛肉。由此可见,郏县红牛发展历史久远。
2.“血统高贵”的由来
在中国文明史上,曾作为役肉兼用的黄牛品种,郏县红牛有着“高贵的血统”。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当中都有祭祀的行为,古代在年终岁尾,古人举行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活动中,牛作为人心目中有灵性的动物,可以通神,因此通常在重大的祭祀仪式上一般都要选用牛。《礼记·檀弓上》记载:“周人尚赤,大事敛用日出,戎事乘騵,牲用骍”《说文》解释:“骍,赤色的牛”,因为西周尚赤,从五行来说,它属火,祭祀的时候一定要用红牛。到大祭的时候,天子出来,把九鼎八簋摆出来,将牛屠宰之后,把最好的一块放在鼎里,然后再祈天,祈祷未来的时光当中,能够让老天爷降福,所以说红牛追溯起来血统是比较高贵的。
3.主产区的界定
郏县红牛主产区为郏县、宝丰县和鲁山县,分布于汝州市、襄城县等毗邻的十余个县(市、区)。郏县在西周时期属“应国”辖地,《括地志》云:“故应城,因应山而名,在汝州鲁山县东三十里。”《水经注·滍水》:“滍水东径应城南,故应乡也,应侯之国”。据学者考证,古应国都城--应城正位于滍阳镇城内南部偏西的高地上。而整个应国的地域范围,大体上在今河南襄城、郏县、宝丰、鲁山、叶县和平顶山市一带,当地人们长期以养殖郏县红牛为主。
文化渊源
郏县红牛的文化源远流长,上溯到史前文化,距今至少已有6000年的历史,人们从狩猎中获得牛类兽种,一时吃不完就开始驯养,逐渐形成一整套饲养繁育的技艺和经验。周朝的牛作为祭祀的牺牲,据《礼记.王制》记载:“祭天地之牛,角茧栗;宗庙之牛,角握;宾客之牛, 角尺。”这是周代牲祭以牛为上品,根据牛的发育程度,判断牛的老幼,从而区别牛的等级。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当地人们以耕作为主,几乎家家户户养殖郏县红牛,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市养牛达到了高峰。虽然郏县红牛役用能力较强,但是随着机械化作业的发展,役用性能慢慢退出历史舞台,目前郏县红牛在有些山区仍是农业生产上的主要动力,但大部分养殖户作为经济来源。
当地农民在长期的养牛实践中逐步总结和积累了识别牛的经验和挑选牛的办法,在留种时选留体型好、腿粗壮的个体。在交易过程中,“牛经济(当地对牛中介的称呼)”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推动了牛交易的发展,“牛经济”有着眼,从牙齿、体型、毛色等方面,一眼就能识别牛的年龄、体重、产肉率等指标。“牛经济”在为买卖双方协商价格的时候,一般以打手势的方式交流,这种交易方式广为流传。
文化精神
从4000年前大禹治水时期以牛为图腾到现在以“老黄牛、孺子牛”对人的赞美中可以看出,牛是吃苦的符号、高尚的象征、任劳任怨的代名词。牛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精神为世人所喜爱与赞赏。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歌颂牛的诗篇,许多仁人志士和贤达伟人也每每以牛自喻。有不少咏牛的名篇佳句,特别是描写农村风光的诗篇,牛成了不可缺少的点缀。
郏县红牛作为我国八大黄牛品种之一,它的优点在农村表现的淋漓尽致。郏县红牛之所以能够成为当地农民耕地的主要工具,具有许多优良特性,其中比较显著的是温顺,易驯养、适应性强、耐粗饲、采食性强。在过去,原产地大多以饲喂农作物秸秆和杂草为主,在这种条件下,仍能保持良好生长。郏县红牛角着生以向前上方弯曲和向两侧平伸者居多,说明郏县红牛角以龙门角和平角为主,民间传说这种角的牛有忠心、力量大。
当地人们形成了勤劳朴实、忠厚善良的美德,充分展现了“牛精神”。郏县的广阔天地乡是中国“知青”运动圣地,镌刻着毛泽东同志“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批示手迹。
当年下乡知青把新思想、新文化带到了农村,成为改变农村面貌,加快农村文明化、城镇化进程的一种动力,知识青年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熔铸了一代成熟、坚定、执着而富有责任感的青年知识分子,这种精神和劲头与牛的“踏实、勤劳、坚韧不拔”的精神相吻合,因此我们要继续秉承朴实无华的“老黄牛精神”,鼓牛劲、干牛事、做牛人!
新泰密刺黄瓜产自山东省新泰市高孟村以黄瓜地方品种一串铃与大青把天然杂交,经多次混合选择而成。功效清热利水,解毒消肿,生津止渴。主治身热烦渴,咽喉肿痛,风热眼疾,湿热黄疸,小便不利等病症。新泰密刺黄瓜是...
泉州剪纸是福建地区的汉族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当地多种多样的剪纸艺术具有浓厚的汉族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福建各地的剪纸都有不同的特点。山区的南平、华安等地以刻画以山禽家畜的作品较多,表现较为粗壮有力、淳厚朴...
菜头酸是福建闽南地区经典的汉族小吃。闽南人所称的菜头,即萝卜,在泉州,菜头酸是妇孺皆知的小吃。菜头酸口感酸酸甜甜,清脆可口,清凉败火。早年,闽南乡下人家家家都会做菜头酸给小孩当零食。意思是祝福小孩健康...
营山凉面是四川省营山县的传统名优小吃,色鲜味美,有着悠久的历史,曾获得第十九届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知名畅销产品(小吃)"殊荣。在营山的诸多特色美食中,营山凉面获得的赞语最多。营山凉面讲究色、香、味、形...
西充二荆条辣椒,四川省西充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0年12月3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西充二荆条辣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西充地处四川盆地中偏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浅丘地貌,...
八宝豆豉简称豆豉,是临沂特产之一,始产于清嘉庆年间由"唯一斋"酱园研制,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1983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92年获全国博览精品金奖,1995年获中国名优精品金奖。全国人大常委会...
滏河贡白菜,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2012年5月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滏河贡白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滏河贡白菜,结球紧实、叶柄白色、叶色嫩绿、软叶多;...
口子酒产于淮北市濉溪县,系浓香型白酒。口子酒酿造历史悠久。据传,战国时期,宋国迁都相山,就大量酿造。口子酒历时千年,素有“名驰冀北三千里,昧占江南第一家”之誉。口子酒人口昧道甘美,酒后心悦神恰,素有“...
面茶是一种老北京的传统小吃。面食面茶不是茶汤,是黍子面或小米面煮成的糊状物,表面淋上芝麻酱,芝麻酱要提起来拉成丝状转着圈地浇在面茶上。味道另说,讲究的是喝它的方法。老北京讲究喝面茶不用勺不用筷,而是要...
镇康核桃是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的特产。核桃在镇康县已经有上百年的种植历史,是镇康县的传统产业。全县71个村委会,有64个村的大部分区域都种植核桃,据统计现在核桃种植面积55万亩。核桃根深叶茂,寿命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