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 > 广东 > 深圳市 > 特产

大鹏山歌

[移动版] [查看地图]
大鹏山歌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鹏山歌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鹏山歌是深圳大鹏、南澳地区的人用“大鹏话”口头传唱的民歌。大鹏话当地人俗称“千音”,又叫“大鹏军语”。“千音”是大鹏所城有一千二百多户,一千多个籍贯,一千多个口音。大鹏山歌的基本特征是语言独特、曲调多样、内容丰富、形式灵活、通俗易懂、委婉动听。大鹏山歌具有历史价值、语言价值、音乐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大鹏山歌沿用“大鹏军语”演唱,对研究“大鹏军语方言岛”的语言演变具有非常高的语言研究历史价值。大鹏山歌通俗、易唱、内容丰富,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这项民间悠久的自娱自乐活动,对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社会作用。

  历史渊源:

  大鹏话和大鹏山歌的形成与大鹏所城有关。大鹏所城城内外居住的军队和“军户家属共有二三千人”,而周围数十里范围,边远荒芜,人烟稀少。兵士多半都是从广东、福建沿海招募的,以讲粤语和客家话等为主,而军官则基本上都是从朝廷派下来的北方人,官兵之间语言难于沟通。来自天南地北的官兵们,在一处巨大的军营堡垒中,内部慢慢形成当时的“普通话”。在古文献中,这种独特的军营专用言话系统,被称为“军语”或“军话”,用现代语言学术语讲,就是这里形成了一个“军语方言岛”。大鹏山歌长年吸收沿海渔歌、咸水歌等音乐元素,并用带粤语、客家、北方话混合口音的“大鹏军语”来演唱。相传明清守军在海边既守防打仗,又种田捕鱼,随着外地兵员熟悉地方的需要,就产生“地名歌”,“问答歌”;随着军队将士打仗阵亡或营防中婚姻嫁娶,也就形成“哭丧歌”和“哭嫁歌”等当地特色。大鹏山歌从大鹏所城军事要塞流传到周边乡村民间,在清末、民国时期开始已经盛行了,后来在“文革”期间受到冲击,改革开放后得到复苏,但只有上了年纪的人偶尔唱一下,大部分年轻人不会唱,大鹏山歌濒临失传境地。

  分布区域的地理环境:

  大鹏山歌发祥于明清时代的大鹏军事古城,流传于王母、鹏城、下沙、布新、水头、岭澳、水贝、叠福、大鹏等9个村落社区和南澳街道(南澳以前隶属大鹏)一带,形成了一个有10万人口讲“大鹏军语”的大鹏山歌民俗文化圈。

  大鹏山歌传承谱系:

  第一代:戴种,第二代:欧阳戴氏,第三代:戴坚平,-:温莉丹

  大鹏山歌于2012年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一特产:大鹏清醮
[以上内容由网友"Martin"分享。]

以下与大鹏山歌相关信息:

以下大鹏山歌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