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村
地名:三星村 | 隶属:清溪镇 |
行政代码:441900115 | 代码前6位:441900 |
长途区号:0769 | 邮政编码:523000 |
车牌号码:粤S | 行政级别:村 |
三星村神话 在富饶的川西平原上,有一座被称做“三星村”的村庄。轰动中外的三星堆遗址,就是在里被发现的,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在珠三角莞邑大地的一隅,也有一个叫三星村的村庄,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她也创造了一个神话,从昔日的贫困乡村到今天的小康之乡,三星人用心血和汗水完成了一个现代化建设的神话。 一、道路、住所“改朝换代” 9月27日上午,艳阳高照。 走进三星,一座座漂亮的居民楼和高耸的厂房掩映在绿色的花园内。白墙红瓦,林木苍郁,文化广场上人们或歌或舞,处处洋溢着恬淡与和谐。 村支部书记吕仲庭一边给记者斟茶,一边乐呵着告诉记者:“过去,三星哪是这个样啊。” “最大的变化是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拿到了‘省级卫生村’和‘文明村’的牌子。三星村,已是今非昔比啦!”吕仲庭深有感触地说。 三星,这个拥有1000多人口的村子,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从改革开放再到今天,见证着建国60年以来的风雨历程,也沐浴着个中发展的艰辛与喜悦。 徐谭送是地地道道的三星人,1956年秋,徐谭送在东莞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海南岛(现海南省)保亭县保亭中学当教师,成为三星村“走出去”的知识分子。虽然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徐谭送有一大半时间不在家乡,但三星村的巨大嬗变,老人家依然记忆清晰。 “刚解放的那几年,我们三星村仅几个零散的小村落,200多户人家,全村才几十间瓦房,现在村连村、屋连屋,到处都是高楼,变化大咯。”提及这几十年的变化老人家唏嘘不已。 让徐谭送记忆深刻的有三件大事,一是1949年全国解放,人民当家作主;二是1978年改革开放,分田到户,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三是1992年,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改革开放更进一步,经济建设走上蓬勃发展之路。 老人家说的这三件大事,其实就是和三星村一样的全国大多数村庄的共同经历。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全国各地,三星村人民成为党的政策的受益者。1981年,徐谭送调回故乡清溪,从这时起,徐谭送目睹了三星村在改革开放年代日新月异的变化。他把自己的见闻和感思,写成了散文《星星,冉冉升起》,讴歌了三星人艰苦创业,锐意改革的心路历程。 三星村人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把过去的烂泥路变成了水泥路,村民们的住所从过去的茅草房到瓦房,再到钢筋混凝土的楼房,有的村民甚至住上了别墅。道路、住所“改朝换代”,见证着一段辉煌的历史。 二、“贫困”标签已经剥落 77岁的退休干部徐谭胜,有着53年的党龄,他是三星村巨变的见证者。祖祖辈辈行走的泥土路、散发出阵阵恶臭的简易茅厕、街头巷尾的污水横流,这一切构成了徐谭胜对三星村变化前的全部回忆。 徐伯告诉记者,因为家穷,他11岁就离家给人放牛,14岁时,日本鬼子入侵,他便和别人一起逃到了香港。1951年,家乡进行土改,家乡人捎信叫他回来,可他想到家乡的苦日子,不愿意回。后来,时任清溪乡党总支书记张佰胜一连给他写了三封信,说别人在外面赚钱回乡后买地买房,现在不要一分钱分田分房给你,你还不回来?张书记的这番话和家乡的巨大变化打动了徐谭胜,他回到了家乡,一家四口分到了6亩水田、2.5亩山地,还分到了四层碉楼。从此,徐谭胜参加了革命,几年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5年,担任三星村支部书记。后来,徐谭胜先后调任镇饲料公司经理、深圳沙头角我镇办企业的负责人。 时至今日,曾经的景象已经被宽敞的水泥路、整洁的公厕、完善的排污系统取而代之。三星人思想超前,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镇村投入巨额资金把三星村改造了个“底朝天”。和村里大多数人家一样,徐谭胜一家住进了楼房,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变化最大,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公路、人行道年年改造,年年都在变化。”徐谭胜感叹道。 “三星村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修路开始的。以前村子中央全是一片水田,要说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最大莫过于人户密集了,基础设施改善了。”吕仲庭介绍。 截至目前,三星村组所有道路全部硬化。近年来,村组投入1300多万元改造道路,仅2008年修建农村硬底化道路达15000平方米,今年又新修硬化道路3450平方米。占地6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也已竣工,公园、电视电话及农网改造覆盖率达100%……村主任刘靖滔如数家珍罗列着这样一组反映三星近年来基础设施变化的数据。 如今,村里还建起了图书阅览室、电教室和篮球场。闲暇之余,不少村民像赶集似的来到文化活动中心,看书阅报、休闲娱乐,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三星村每年还对4个村民小组进行“文明户”评选表彰,96%以上的家庭都当上了“文明户”。 桥通了、路通了,住上高楼了,“贫困”标签已经剥落,村民们衣食无忧,过上了小康生活。 二、行进在康庄大道上 三星村神话般的变迁,缘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因为穷,从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初期,有许多三星人都跑出去“淘金”。“穷则变,变则通”,三星人深谙这个理儿。 1984年是一个转折点,三星村的命运在这一年开始被改写。 这一年,第一家港资企业——三星毛织厂进入三星村,虽然只是一家占地不过300平方米,员工只有100多人的小厂,但这是三星村工业化进程的开始。 2003年,青湖工业园建成,给三星村带来了新的机遇。 “这里紧靠青湖工业园,对企业发展有利。因为地缘优势,既容易形成产业链,又化解了部分技术风险。同时大批企业进驻工业园,给周边地区带来了兴旺的人气,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吕仲庭说,这些年在清溪镇发展“四类经济”战略的主导下,三星村因地制宜发展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无论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还是打通政策壁垒方面,村支部都始终当好企业和村民的“先锋官”和“服务员”。“突破传统思维去谋发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一批批“先行者”的驱使和带领下,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在三星村如雨后春笋迅猛滋长。吕仲庭介绍,三星村现有的大小企业约有30家,商住楼已经达到约12750间。2008年,村组两级经济总收入为1142万元,人均收入13396元,村组两级资产总计达4900多万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三星村犹如一列高速奔驰的列车行进在康庄大道上。 让我们为三星祈福:明天更好! 信息来源:东莞市人民政府
[以上内容由网友"Lisa"分享。]
以下与三星村相关信息:
以下三星村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