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 > 山东 > 青岛 > 地名

窑头村

[移动版] [查看地图]
地名:窑头村隶属:通济街道
行政代码:370282003代码前6位:370282
长途区号:0532 邮政编码:266000
车牌号码:鲁B行政级别:村
  窑头村   村庄由来 明朝,岳、贾、陈、赵、迟、朱等11个姓氏先人来此定居,明朝曾在这里设窑场,是筑城专用大砖的产地之一,村名窑头。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市区中心之南部,北濒墨水,东靠青石公路,西邻纵贯胶东半岛的烟青公路,南去流亭国际飞机场15公里,交通便利。现属即墨市通济街道办事处,全村辖区总面积219.6万平方米,现均为工商和居民用地,其中工业和商业用地6.7万平方米,居民用地152.6万平方米。另外村投资719万元,在市内、北安和店集购地310亩,建3处工业园。村又投资178万元,整修硬化街道3.95万平方米,环境优美,是经商务工的黄金宝地。   2001年,全村共有常住居民622户,总人口218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8‰。现有76个姓氏,均为汉族。   经济发展 194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0.98万元,1978年91.42万元,2001年达5.07亿元,固定资产已达7000万元。   第一产业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窑头村仅有735亩土地,亩产61.25公斤,农牧收入仅万元。1950年实行土地改革,耕地达到910亩,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但土改后人均一亩多田地中约有半数是岗岭薄地,妨碍了生产的发展。劳动组合以高速向高层次发展,1953年黄仁义为首组成窑头村第一个互助组;1954年相继组成12个互助组,入组者161户,占全村总户数84%。1954年冬黄仁义互助组首先转为初级社,张民为主任;朱心财、宫崇绩又相继办起了两个初级社,全村入社户数173户,占全村总户数90%;1956年冬窑头、河南和郭家巷三个村的初级衬合并成立黎明高级农业合作社,黄佳瑞任社主任。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窑头属城关公社第一耕作区第一生产大队,也称窑头生产大队。1962年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劳动组合的发展,为改变生产条件打下基础。1966年冬黄佳瑞、孙世忠等大队领导人排除了“文革”的干扰,克服了“造反派”夺权、批斗造成的困难,带领整半劳力350人,一日两餐在田间,月下夜以继日干,一个冬春整平了西岭160亩土地。治岭的办法是翻出地下石头,凿眼放炮炸碎,垫洼铺土,其规格要求松土深度40—50厘米,地成方,每方长60—80米,宽40—50米,路成排,田间路宽3米,经3年苦战,1969年春,窑头村全部实现园田化。   兴修水利,窑头村从1968年—1976年经9年苦战,投资31万元,投工25.1万个,挖土石方12.75万立方米,实现了水利化,大旱之年保丰收。   窑头村治岭治水经验曾作过多次介绍,河北、山西等省曾组织大型参观团来此访问。1981年0山东省委书记白玉冰也来视察了农田基本建设,并给予充分肯定。  窑头村地处市区,从1964年开始,先后被国家征用土地915.88亩(内可耕地622亩),村办工商业的厂店建筑用地81.03亩,新村辟建占用土地90亩,随着耕地减少,第一产业萎缩,1985年农业车间组成黄酒厂,已无农业。   第二产业方面,1966年窑头大队合并了生产队副业,办起了大队修配厂(阀门厂的前身),有38名工人,年产值1.61万元。   开放搞活的春风“发展是硬道理”吹开了人们的心扉。又是十年,窑头先后办起了6个工厂,全村的生产体制在土地被征用开发的同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民成了工人,企业家,人人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大道上运作。从多年务农一旦办工厂,而且刚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他们紧紧抓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关键,村定向培养大学生4人,参加函授学习17人,外出培训8人,聘请管理人才8人,工程师以上职称专业人才17人,技工32人,请专家来厂讲课3次,提高了职工的素质,进行技术改革,创出了名牌。阀门厂1990年山东省标准计量局颁发“红五角星”商标,获得“采用国际标准生产阀门一等品合格证书”。在省、市同类产品评比中均获得第一名,并获得青岛市乡镇企业名牌和山东省质检协会推荐的 产品。产品驰名,冲出国门,该厂评为青岛市百强企业。1966年建厂,产值1.61万元,到2001年产值达700万元。   即墨市第二黄酒厂以“古遗六法”为基础,进行工艺改革,注册商标“双白牌”精制老酒,在全省评比中列第二名,“寿星老酒”1991年青岛市经委授予“创金花”优秀产品证书。   在1995年工厂体制改革中,经两委和党员、村民代表反复讨论,改制厂成立领导小组,经广泛征求意见,掌握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把窑头村两大支柱产业青岛五星阀门厂、即墨市第二黄酒厂仍保持集体性质,其它厂改制。窑头村这一决策是成功的,两厂2001年交村委76万元,改制后纸箱厂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同济街道办事处于2001年奖5000元奖金。   2001年全村工业总收入5.07亿元,利税2664万元,上交村委管理费162万元,工人2100名,比1966年分别增长3千倍、1万倍、400倍。   开放结硕果。窑头村发展外向型经济,1989年兴办“三资”企业,由窑头村按50%,港商和青岛铁路局各按25%共投资200万元,开设德兴服装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各种内衣,1992年就创汇45.3万美元。   1991年,窑头用地3016.8平方米,投资160万元,建厂房2576平方米,并购置了主要设备,1992年1月引进韩国新盛株式会社以经营皮衣为业务的东国皮革有限公司,年租金:第一年3万美元,第二年4万美元,第三年5万美元,以后以5.4万美元为基础年递增5%—7%。窑头村为拓宽招商引资的空间,在市内投资100万元,购地50亩,投资额1100万元建起25000平方米三层楼厂房,又在北安办事处,投资351万元,征地130亩建工业园。在工业园又相继引进韩国蜜元、韩国特赛、韩国大明等外资企业,2001年窑头村共有6家外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510万美元,“三资”企业产值3303万美元,出口创汇2729万美元,从业人员1800人,2001年上交村租金和管理费26万美元。   第三产业方面,1964年,第二生产队开油坊,第三生产队开磨坊,1981年投资8.4万元建综合商店。1985年,投资200万元,占地17699.7平方米,建筑面积8082.7平方米的六层大楼的中兴宾馆开业。汽车大修厂是大队农机队,1982年聘请专业技术人才转为汽车大修厂,山东省交通厅命名为山东省一类汽车大修厂。窑头建筑公司是窑头建村时的建筑队于1988年改为建筑公司,下设置7个施工队,经青岛市建委定为四级企业。   个体商业方面,1987年个体商业有经营服装厂16户,靴鞋布匹各1户,五金杂品3户,烟酒糖茶8户,饮食服务3户,客运1户,运输货车1户。   在改革搞活政策推动下,窑头村招商富村,1993年沃富民投资30万元在本村兴建奥迪服装公司;1999年亨达皮鞋公司也落户窑头工业园,相继有5户在窑头发展企业;2001年个体经营者达165户,主要经营服装、饮食、维修、百货、客货运输,各户年均收入在5万元以上。2001年交税额206万元,年上交村委管理费63万元,商业已成为窑头村民一经济支柱。   社会事业 文化科技方面,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窑头村仅有60名儿童入学,2人在私立信义中学初中部学习,绝大部分适龄儿童不能入学,青壮年文盲占80%。新中国建立后,村民文化素质提高,1950年以庙宇和祠堂为教室,有4个班110名学生;1972年大队投资4万元,自采沙石,间代林场树木,献义务工建起占地2385平方米,建筑面积967平方米的12个教室;又于1983年投资15万元在原校址东建起双层教学大楼,配备课桌,部分教学仪器,结束黑屋子、土台子的历史。1972年,改为七年制,六.七年级相当于中学班,有两个班;1976年又改为九年制学校,其中八、九年级相当于高级中学班有学生76人;1987年高中班并入二十四中;1992年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1994年扫除了文盲。窑头村离即墨市第二实验小学近,村中有的家长送孩子到师资较高的二小读书,在村民中引起心理不平衡,村党支部请示市教委与二小联系于1997年村投资75万元,窑头村小学与二小合并,全村210名学生全部入二小,学生家长皆大欢喜。至2001年全村考入大中专毕业者共有67人。村办企业人员中有中、高级职称66人,初级职称21人。本村有图书室1个,藏书18000册,有近80种报刊杂志,有村民活动室2个。建国后窑头村曾组织歌剧团、业余柳腔剧团、业余吕剧团、业余京剧团,还组成业余文艺宣传队,宣传本村好人好事,如自编自演《窑头村的变化》、《铁姑娘刘宗美》,在“闪光的青春”会演中获演出奖。   1969年窑头村成立幼儿园和托儿所,共有婴幼儿170名,1984年托儿所停办仅有幼儿108名。1974年和1984年先后评为青岛市托幼工作先进集体;1981年7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友人参观妇幼保健工作,并向孩子赠送礼物;1981年9月山东省委书记白玉冰来窑头村视察托幼工作,给予肯定表扬,赠予玩具。   医疗卫生方面,1949年窑头村没有诊所,是缺医少药,传染病经常暴发,1946年霍乱流行,窑头村死亡20余人,有的家出双棺殡,出生幼儿因患破伤风而死亡。1952年县培训接生员,以新法接生,建国后政府免费接种各种菌苗14种,有效地控制了各种传染病。村还为妇女查体1383人次,查出患者408人次,都得到及时治疗,多次为0—17岁儿童查体,发现患佝偻病102人,贫血18人都及时进行治疗。从1971年开始实行村民公费医疗,有4年报销100%,其它年份报销60%—50%。2001年全村有卫生室3个,均为甲级,医护人员4名,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均有显著提高,人民健康素质明显提高。1990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行政村卫生所”称号。   人民生活方面,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窑头村租种土地660亩,每亩交租26公斤以上,1948年每亩地累计捐税就达小麦35公斤,当时人均口粮仅85公斤,人均收入不足18元,窑头村有四分之一的人家为挣糠麸糊口而经营面食业。当时窑头村有15人终年扛长工,逃荒要饭17家,-卖儿女有5家。新中国建立后,由于经济发展,村民生活逐步提高,1956年人均口粮达162公斤,人均现金36元;1978年人均口粮250公斤,人均现金206元;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人均口粮200公斤,人均收入500元;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大队技术队种植蔬菜,按时分配,每逢节日,集体宰杀队养猪,按户口分发;八十年代后期,农业萎缩,居民已成为村办企业工人,吃商品粮,村委每季度发给粮食补帖每人12.5元;2001年人均收入5189元,户均存款达3万元。2001年,村拥有机动车车辆110辆;彩电1722台;程控电话501部;电话普及率达85%。   为保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居民老的所养,窑头村实施农民退休制度:1985年有208人享受退休制度,2001年有325人享受退休制度,17年村投资223.8万元。每位老人年终发一袋大米(50斤),一袋面粉(50斤),10斤花生油,共计款16万元。   为解决村民天灾-后顾之忧:窑头村于1987年由村集体为334人参加养老保险;企业职工628人参加人身团体保险;143名独生子女保险;全体村民办理了人身保险和家庭财产保险。山东《大众日报》、《农村大众》均作了报导。   村庄建设方面,1949年,窑头村居民139户,只有8户的住宅是砖瓦结构,其余是土墙草披房,人均住房面积4.7平方米,1975年人均住房面积6平方米。1975年大队统一改建旧村,大队投资160万元,群众集资155万元(内含1978年—1983年劳动工分二次再分配40万元和旧房物料折价25万元),经9年经营,建成了东西44排整齐划一的二层楼房。全村占地面积8.6万平方米,比原址扩大6倍,住户增至364户,是原住户的3倍。   1985年,在窑头村西南约300米的墨水河西辟建“窑头新村”,新村分平房和楼房区,占地面积6.6万方米。2001年人均住房达32平方米。窑头村共有主干街道9条,巷102条。从1991年至2001年村共投资178万元,共硬化修整街道2.5万平方米,投资5.35万元改造污水管道,加快村庄城市化建设步伐。   社会福利 从1992年村委为村民出资交纳“三提五统”费,10年来共为村民交纳173.5万元;从1985年实行农民退休制,17年来共发退休金223.8万元;从1971年实现公费医疗,22年共为村民报销医药费41.87万元;2000年农村电网改造,村委为村民交12.5万元;材委共为退休老人每年供应米、面、油,17年供给总额16万元;投资建设工厂商店,造福人民,惠及子孙,共投资7000万元。
下一地名:刁家疃村
[以上内容由网友"Jack"分享。]

以下与窑头村相关信息:

以下窑头村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