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小庄村
地名:张家小庄村 | 隶属:龙泉街道 |
行政代码:370282103 | 代码前6位:370282 |
长途区号:0532 | 邮政编码:266000 |
车牌号码:鲁B | 行政级别:村 |
张家小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末崇祯年间,栾氏高祖由胶州迁居小庄同年间,张氏高祖由平度竹沟迁居小庄后有赵、孙、毛、黄等15姓迁居本村,因当事没几户人家全部租地生活,因叫庄子。后为对外联络方便和根据张姓户多,改名张家小庄村。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即墨城区东北10公里处,西临308国道1公里,东临营房0.5公里,北临段村河,南临东西蒋村,现隶属即墨市龙泉镇,辖区总面积183亩,现均为工业、商业、民宅和人均承包田占用,308国道顺村而过,村内主要街道实行加宽,拆水沟浆砌,路两边栽有风景树木达到即墨市文明村庄。 2001年全村常住户320户人口,108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 ,有张、栾、毛、孙等17个姓氏,均为汉族。 经济发展 建国初期,村民只从事农业生产,全村经济收入7.8万元。1978年为25.9万元,2001年达680万元,人均纯收入3994元。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7.7%、34.8%、和10.4%。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7万元。 第一产业,1949年,该村拥有耕地670亩,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高粱、谷子、地瓜、花生等,粮食亩产100公斤;农业收入1.2万元,1951年实行土地改革,全村土地增至1618亩。1953年,光明初级农业合作社成立,参加农户46户。1954年3月黎明初级合作社相继成立,参加农户110户。1954年冬,光明社与黎明社合并,成立光明高级农业合作社。农户全部入社,粮食亩产增至200公斤。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可耕地调整至1400亩。1965年,该村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到1979年,全村有机井二眼,拦河坝1处,灌溉渠道4条,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00亩,粮食亩产650公斤,农业收入14万元。 第三产业,1965年,该村陆续办起磨房、小卖部等小手工业和服务业。1983年后,村民开始从事家庭服装和花边加工,第三产业进入持续发展期。至2001年,全村有个体经商户70户,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1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0%,第三产业成为该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村民们还积极发展客货运输业。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辆106辆,有10户村民常年从事客货运输。村“两委”十分重视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1997年以来整修村主要街和出路4条,面积12800平方米。 社会事业 文化科技,建国前,该村群众科技文化落后,绝大部分适龄儿童不能入学,青壮年文盲占青壮年人数的75%。1951年,村成立了第一所小学,有教室7间,1965年扩建20间,占地2亩。1997年又扩建38间,投资30万元,建张家小庄小学,占地6亩,建筑面积840平方米,可容纳180名学生就读,全村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全部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和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历年来全村共有26人考入大中专院校,1996年检门球场480平方米,1997年建老年人活动室,青年之家娱乐室购置了羽毛球,麻将桌、象棋、锣鼓等器材,计划生育人口学校购置了彩电、VCD、供村民们学习、健身、娱乐。 建国前,全村设有一处诊所,群众有病没钱治,有病无处医现象非常普遍。各种传染疾病经常爆发,婴儿死亡率非常高。建国后,人民政府开始免费为村民预防接种各种疫苗,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1969年全村有2名“赤脚医生”。1975年有乡村医生2名,村办卫生室1处,村民医疗保健水平得到提高。2000年,全村有卫生室1处,医护人员2人,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均有明显提高。 人民生活,建国前,人均占有粮食75公斤,收入不足30元。1956年,人均占有粮食160公斤。1978年人均占有粮食210公斤,平均收入200元。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生活迅速提高,到2001年,人均收入3994元。到2001年,全村拥有机动车辆106辆,彩电280台,电话160部。电话普及率达到50%以上。 村庄建设,从1997年至2001年村委整修主街道2800平方米,砌建排水沟2200米,钻井2眼,建水井房2处,铺设自来水管道达1300米,使全村居民吃上了自来水。全村主要街道道路绿化率达100% 集体福利 1994年始,村委每年出资对困难户病残户给予经济补助和减免三体五统费及两工。1992年始每年拿出1.2万元为独生子女交纳保险金,直到14周岁。每年春节给70岁以老人每人发50元以上的食品。
[以上内容由网友"John"分享。]
以下与张家小庄村相关信息:
以下张家小庄村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