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至寺前,未见山门却先见一池一亭。水波不兴,清澈如镜,映出这山的轮廓和清晨的天色。柔和的阳光,看着看着,人不由得生出几许豁达。走过这座放生亭,"甑山禅林"几个大字便在香烟缭绕间悄然浮现。透过敞开的山门,里面的青瓦白墙掩映,朦胧而深邃。
进山门,拜过庄严慈祥的佛祖,随意在寺中走动,僧房、禅堂、斋堂,一间间井然有序。甑山是当涂历史悠久的灵山,而山间这座禅林亦是禅宗古刹。大凡名山古刹总有些传说,这里自然也不例外。据说古时曾有一僧在山顶岩洞修行,与世无争,悠哉快活。为能引到甘泉,僧人便从山顶搬到山下,并发愿在泉水汇聚的山麓筑起一座寺院,以便更多人共享这块宝地,久而久之就有了后来的甑山禅林。传说虽不辨真假,但这故事里的僧人却颇得人们尊敬。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想来这种与众同乐的分享,也是佛家慈悲为怀的自然流露吧。
不过,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甑山禅林却命运多舛。虽然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寺院曾以九十九间半房舍的规模成为当涂远近闻名的十大古寺之一,但清以前甑山禅林便已毁于战乱,早已是一派"残碣尽随荒草没,野花犹傍断垣开"的残破景象。直到清朝光绪年间,心怀大志的僧人启圣来此苦心募化多年,才终于将断壁残垣的遗址重新修复成唐代初建时的规模,甑山禅林才得以再次香火旺盛。然而,抗战时期古寺再度被毁,此后日渐衰落,及至文革之后,更是几乎被夷为平地。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终于由九华山的慈禅法师发下宏愿再次重修,这座寺院才得以延续香火。
也许是这座甑山确实与佛家注定有缘,也许应该佩服佛门弟子千余年来前赴后继不变的坚忍。一个人的信念与执着,一座寺院的再生与兴盛,一个佛教禅林的延续,历史就是这样偶然,也这样必然,好似一对说不清的因果。漫步在禅林间,几只风铃在微风中轻轻相碰,发出"叮叮"的声响。待停下脚步细细去寻觅,铃声却已化在风中,耳畔只有一声声低沉的诵经,伴着斜阳西坠的宁静。一字一字去体味殿旁的楹联,"暮鼓晨钟惊醒尘寰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里人",人能-,法亦渡人,也许这本身便是一种机缘。
好在这一代代高僧的努力终于功德圆满,如今的甑山禅林的僧人渐渐增多,早已成为这一带善男信女眼中的大寺,无锡、苏州、常州一带的香客也经常来此烧香礼佛,香火很盛。不过,从天王殿走到北面一座别致的小院,却发现这里与一般寺庙的不同。小院中竟是妈祖殿,前后二进六间,专门用来供奉妈祖娘娘。妈祖被人们看作天后娘娘和海上的保护神,一直是东南沿海一带渔民的守护神。虽然当涂并不沿海,但也是长江以南的鱼米之乡,往来航行船只很多,供奉妈祖娘娘大约也是这里人们保水上一方平安的心愿吧。据说,这尊风格写实的塑像是安徽第一尊妈祖像,只因信众感觉甑山山幽林美,确是一片清净的佛土,便恳请在这里建造"妈祖娘娘殿"。佛家的宽仁与慈悲再一次在这座古老的禅寺中得到印证,于是每年的佛诞节日,佛教居士及本地渔船民都会来这里朝礼,倒也为这安宁的地方平添了一些香火和热闹。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2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