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 > 江苏 > 南京 > 旅游景区

雨花茶博物馆

[移动版] [查看地图]
雨花茶博物馆
  雨花茶博物馆位于南京雨花台风景区内,该馆建筑面积达820平方米,图文、实物并展,讲述了南京的茶文化历史,以及雨花茶的“前世今生”。发源于南京的雨花茶自1959年问世就跻身中国名茶之列,其独一无二的精神蕴含、富有象征意义的独特外形和纯粹内质,成为当代茶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整个博物馆的陈列共分为三个部分,这是第一部分:金陵茶话,主要介绍的是金陵南京和茶有关的轶事。首先为您介绍的是“以茶代酒”这个成语的典故:据记载,三国时期吴国皇帝孙皓经常率众大臣一起饮酒,并且规定至少得喝七升,但他对博学多才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荼荈以代酒”。“荼荈”是对茶最早的称呼,这也是“以茶代酒”成语的出处。

  到了南朝时,茶叶开始作为祭品广泛流传。在唐代南京就已经开始广泛种茶,雨花台牛首山一带就产茶叶,色香俱绝,称“天阙茶”。这里陈列的《茶经》是第一部茶学专著,这部书的作者就是被后人称为“茶圣”的陆羽,他曾亲自到南京东郊的栖霞寺采茶,我们在图片中看到就是他在栖霞寺试茶的遗迹。清乾隆皇帝第五次南巡时漫步栖霞寺山林间,行至陆羽试茶亭遗迹处,凝视石刻,并欣然赋此诗。

  南宋时,大诗人陆游慕名来到雨花台永宁寺游览,该寺僧人以永宁泉水冲泡寺院茶款待,陆游品后,大加赞赏,兴之所至,品题永宁泉为第二泉。民国时期,在二泉之上,建有“二泉茶社”。陆游爱茶从他的诗中也能体现,他的一部《剑南诗稿》,涉及茶事的就有三百首之多,这里陈列的是他的诗作《望江南》、《七律.昼睡》。

  唐宋时期,茶叶是制成饼,叫饼茶。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减轻茶农的负担,下诏废止团茶,改为贡叶茶。废团改散后,茶的饮法发生重大变化,由点茶、煮茶变为以沸水直接冲泡茶叶,并一直延续至今。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对品茶之道通晓异常,理解深刻。他笔下的红楼人物个个爱茶,书中述及茶有273处,提到的名茶有:六安茶、老君眉、暹罗茶、普洱茶、枫露茶、龙井茶等。其中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通过对妙玉为不同人择茶、烹茶、奉茶细致而深入的描写,形象生动地揭示了人物性格。

  到了民国,1931年宋美龄倡导在灵谷寺、梅花山、美龄宫一带种植了300余亩茶树,发展了中山陵园茶园。孙中山先生一生也爱品茶,他不仅自己知茶、爱茶,还力主民众饮茶,把饮茶提到民生的高度。他认为“茶是最合卫生最优美之人类饮料”,他说:“外国人没有茶以前,他们都是喝酒;后来得了中国的茶,便喝茶来代酒。”。

  民国时期,南京的茶馆已经十分普遍,仅夫子庙地区就有二三十家,有名的有义顺、奎光阁、六朝居等茶馆。

  1958年为了纪念在雨花台牺牲的革命先烈,江苏省委提出创制一种名特茶,研制成功后就以“雨花”命名,使人饮茶思源。根据江苏省委决定,省农林厅组织雨花台、中山陵以及全省的十多位制茶高手,以较具规模的中山陵茶园为试验基地,进行反复试验。并专门成立了“雨花名茶创制委员会”。为体现“雨花茶”的纪念意义和红色内涵,针对茶叶的外形,专家们提出了各种方案:“大刀长矛形”、“镰刀斧头形”、“花瓣形”。然而在反复的实验过程中,这些设想都难以实现,最后决定把茶叶制成松针形,以象征着革命先烈精神万古长青。1959年春,不同于龙井、碧螺春等名茶的新型绿茶——雨花茶研制成功。这是《新华日报》关于雨花茶研制成功的报道。1959年5月,雨花茶报送相关部门进行品评、鉴定,其品质受到一致好评。这里陈列的都是五六十年代制茶时用过的工具,这是烘笼,下面放置炭火,上面摊放茶叶,用来烘干茶叶。

  雨花茶研制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南京茶叶的生产和发展,我们在图片中看到的是早期雨花台的茶园。这里展示的是南京主要的雨花茶产区:雨花台茶厂、中山陵茶厂、江宁茶叶试验场等。雨花台茶场生产的雨花茶从1966年就开始出口,但由于雨花茶的制作全靠手工操作,产量很低。80年代初,为满足国内外不断增大的雨花茶需求,开始尝试使用机械生产雨花茶。雨花台特别从日本引进了SD-60型精揉机。经过几年的努力,雨花茶机制工艺在雨花台茶场率先研制成功,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使制作雨花茶的效率提高了26倍。1986年12月,“雨花茶机制工艺技术研制”获得鉴定通过,雨花茶成为第一个实现全程机制的全国名茶。陈列柜里陈列的是出口的机制雨花茶,当年出口的雨花茶受到外商的一致好评,更有不少外商来到雨花台茶厂实地考察。

下一旅游景区: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以上内容由网友"Charles"分享。]
标签: 雨花茶博物馆 雨花茶博物馆介绍 雨花台旅游 雨花茶博物馆

以下与雨花茶博物馆相关信息:

以下雨花茶博物馆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