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因朝廷加强了与海外的联系,遣使各国日渐频繁。为保海上航行平安,祈求海神天妃的活动较前更为兴盛。关于郑和在出使西洋的途中,屡求天妃救助,所谓化险为夷的事也有所记载。如《皇明大政记》和《明会典》中就有“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戊午,建龙江天妃庙成。命太常寺少卿朱焯祭告。太监郑和使古里、满刺加诸番国还,言神多感应,故有是命”。宫庙建成之后,“每岁从正月十五日,三月二十三日,遣南京太常寺官致祭”。另据《明成祖实录》和《湄洲屿志略》己载,永乐七年正月,御封天妃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并赐额此宫。永乐十四年(1416年)四月,明成祖朱棣撰写了《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立于宫中。
关于天妃宫的始建年代,由于文献史料的记载互有出入,故今人亦说法各异。一说始建于永乐五年,为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归来之际;另一说以为始建于永乐十四年明成祖朱棣御书碑文之时。今据《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考证,碑文在记叙了“建庙于都城之外,龙江之上,祀神报贶”之后,又写到“自是以来,神益显休应,视前有嘉……爰书其事,建碑于宫”。可见,建宫和立碑,并不在同一时间,理应建宫在前,立碑于后。永乐五年九月,正值天妃宫建成之际,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平安归来,明成祖朱棣在听取了郑和船队在途中蒙天妃庇佑、化险为夷的经过之后,遂即遣官到落成的天妃宫致祭以“祀神报贶”。由于天妃宫建成以后,所谓天妃灵应,屡显不已,神之功德,视前有加,才有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四年亲撰碑文,在天妃宫镌立碑记一事。而在这之前的永乐七年,明成祖曾御赐此宫宫额,足见天妃宫早已于永乐十四年以前建成。因此,天妃宫的竣工年代,应为永乐五年九月。
《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又称《天妃宫碑》,是国内现存最大的郑和下西洋刻石。碑高4.63米,宽1.51米,厚0.53米。龟趺碑座,0已残,龟趺高1.17、残长3.10米。碑额上篆书“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十一字。碑额上浮雕二龙,互相缠绕,龙头各在碑额的两侧,造型生动,雕刻精美。碑文正楷,20行共708字。此碑久经风雨剥蚀,碑身已有裂痕。少数字迹已漫漶,但大都仍清晰可辨。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2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