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策丞
董策丞(1908~1972)又名金书。陕西凤翔人。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兴起,长城内外的热血青年纷纷奔赴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场。将近而立之年的董策丞,联络西府一带的爱国志士,在凤翔建立起一支有200余人的抗日队伍,准备开赴华北前线。然而,蒋介石虽然在七七事变后发表了“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的讲话,但他和他领导的国民党及其政府,在实际上奉行的却是一条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的错误路线。因此,董的这支抗日队伍刚一建立,就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攻。他将部队拉往北山,在中共麟游地下组织负责人赵伯经的帮助下,才脱离险境,随后撤至乾县,参加了毕梅轩领导的“二五”补训处。“二五”补训处不久改编为游击第六师,董任第一团第一营营长。1938年春,部队渡过黄河,开赴山西中条山前线,实现了他抗击日寇、杀敌保国的志愿。
中条山战后,董返回陕西。1943年5月与陕西省保安第六团团长王少明联系,将所部改编为该团第三大队,任大队长。6月,保安六团奉命开赴旬邑土桥,配合胡宗南的中央军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包围、-。到旬邑后,董即写信给赵伯经,请其指导前途、方向。10月,中共关中地委派董的故友、交通员王生春到部队,指示董把防区建成红色交通线,护送进出陕甘宁边区的干部,为边区经济工作人员卖出买进各类物品提供保护。董表示坚决完成任务。从那时起直至抗日战争胜利,由旬邑进出陕甘宁边区的抗日将士、爱国青年,以及向陕甘宁边区输送的各类物资,从未发生过事故。
1946年8月15日,在中共地方组织的策应下,董率保六团第三大队200余人宣布起义,并按预定计划进入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中共中央闻讯,邀请董代表起义官兵到延安。抵延后,受到中共中央和中央西北局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彭德怀和-等的接见。毛泽东对董说:你们起义在关中是第一次,进来的人数虽然不多,但影响很大。此后,这支经过整顿的部队,参加了保卫延安的战斗。董后来担任西府总队副司令员,还配合西北野战军参加了出击西府、解放关中的战斗。由于董作战勇敢、指挥有方,曾受到西北野战军的通令嘉奖,并荣获“战斗英雄”、“人民功臣”等称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宝鸡军分区副司令员、汉中专员公署副专员、省人民政府视察室专员等职。1972年11月23日病逝。
[以上内容由网友"Kris"分享。]
以下与董策丞相关信息:
以下董策丞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