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濂
功勋卓著的沔阳知州李濂
公元1516年,沔阳州来了一个大清官,这就是明正德年间的沔阳知州李濂。
李濂,字川父,河南开封市人,家境出身贫寒。自幼聪颖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少年立志,勤学苦读。在亲友的资助下,他得以坚持读书,乡举第一,取得举人功名后,为了报答亲友和父老乡亲的恩德,善施舍,重教育,在家乡办起了平民学堂,招收贫穷子弟入学,一时方圆百里传为佳话。三年后,李濂赴京赶考,字字珠玑,句句金石,待皇榜揭晓,高中进士。皇帝见他文才渊博,且相貌堂堂,于明正德十一年钦命李濂为沔阳知州。
李濂奉圣上之命,带着父母的殷殷嘱托,带着父老乡亲的无限希望,发誓要做一名好官,乘船来到沔阳州赴任。一路上他欣赏着沔阳的湖光美景,了解到沔阳的风土人情,在船上情不自禁地吟了一首七律《茅埠歌》:
天上三江接六溪,碧波不动月轮低。水仙吸露频花畔,鲛女寻珠竹树西。
江上逢秋秋可怜,西风暮起浪连天。枫叶如今采莲曲,荷花偏隐捕鱼船。
李濂任沔阳知州期间,经常布衣小帽,深入民间,了解人民疾苦,倾听百姓呼声。他针对当时十年九水的沔阳州,上任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组织百姓修筑堤防,疏浚河道,减轻税赋,抚恤孤贫。他为官清濂,深居简出,忧国忧民,百姓拥戴,在《学署斋宿所》一诗中写道:
绛纱围烛夜堂深,冲默端居露气侵。千古文章今夕重,万方血食后王心。
斋坛花发瑶琴畔,石鼓苔斑碧殿阴,城阙漏残星斗乱,朱弦清庙听遗音。
李濂在沔阳任知州时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修复城池,恢复和兴建名胜古迹。明正德十二年,李濂捐款在古汉津驿前兴建了一座气势恢宏、巍峨壮观的汉津楼,也是南来北往商船和-的会馆。解放前有李濂建汉津楼碑文一块,还有李濂《咏汉津楼》律诗为证:
雁过州城天地秋,溟溟波浪抱城流。二毛早入潘安赋,一叶能添宋玉愁。
潦郡田芜犹窃禄,殊方日落更登楼。岁时摇落悲无尽,兴在清江双白鸥。
李濂还带头捐款修复了文圣庙、城隍庙、东岳庙、玄妙观等,可谓功德无量,名垂千古。
李濂在沔阳任知州时做的第三件大事就是兴办教育,培养人才。沔阳州的鄂城书院就是他创办的。当时沔阳的名士陈柏、陈文烛、童承叙他们能考中进士,步入仕途,都得益于李濂在经济上的资助,在乡试、京试上的指点,为他们日后成名,进入官场铺平了道路。童承叙是明正德十五年(1520)进士,嘉靖沔阳志童承叙对李濂有一段很高的评价:“余为诸生,尝逮事二公(二公即徐咸、李濂),亲见其行事大用才也。及李公讲艺,余复卒业焉。李公独属意余,余赖造就为多。然余所自树立,汩汩无有也。追念国士之期,能亡忝乎!诗曰:‘有斐君子,终不可谖’,此之谓也。后李公竟以才致谤,遂被废,此固古今才士之通憾也,悲夫!”
李濂才器宏迈,诗文古雅,吏事精敏,励精图治,为官清正,政绩卓著,深得民心,是沔阳历史上执政的一个大清官,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沔阳百姓誉为“城隍神”。
[以上内容由网友"Benjamin"分享。]
以下与李濂相关信息:
以下李濂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