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 > 广西 > 贵港 > 名人

蒋瑞麟

[移动版] [查看地图]
  蒋瑞麟附:潘艳侬蒋瑞麟(1911~1973),艺名穷鬼日、半边玉、蒋玉郎。平南县大新安福人。
  潘艳侬(1913~1965),艺名潘佐珊、佐珊珊。出生于广东番禺县。
  蒋瑞麟家庭清贫,3岁为大安镇铁匠蒋三收养。他从小就与粤剧结下了不解之缘,9岁正式开始学艺,14岁时,广东粤剧“祝康年”班到六陈演出,由于他学艺心切便瞒着家人偷偷跟戏班到容县、北流,后辗转到惠州,参加了广东“二琼天”粤剧班。
  蒋瑞麟在“二琼天”粤剧班苦心学艺。一晃多年,后到广州湾,拜潘大满(小武青艺人)为师,潘当时是颇负盛名的武生,他按科班要求精心传艺。蒋则勤学苦练,不久便成了崭露头角的人物。他戏路较多,既主演小武,又兼演丑角。师傅见他才艺出众,很为赏识,便将女儿潘艳侬许配给蒋瑞麟为妻。
  潘艳侬个性文静、 好学。在粤剧家庭熏陶下,从小就喜爱粤剧。7岁开始学艺,16岁时便登台演出,担任了主要角色。她武功很好,少林功底扎实,翻跟头是她的绝招,尤擅轻功、踩沙煲,16个沙煲分作两行,她在沙煲上用脚尖交叉行走,身轻如燕,煲全无碎坏,观众无不赞绝。潘艳侬多演文武艳旦,也演泼辣旦。她的拿手好戏是《大闹棺材庄》、《僵尸拜月》、《毒玫瑰》。由于她的功底好,刚登场就吸引住观众。在一出戏中,头场打虎,她一出场就连续打了几十个翻斗才亮相,面不改色气不喘。凡演到此,观众都鼓掌喝彩。
  蒋瑞麟和艳侬结婚后,恩恩爱爱,联袂登台,台上落力拍演,台下切磋技艺,表演技巧不断提高。抗日战争前,他们夫妇俩曾到海外及澳门演出,后回到海南岛和广东下四府巡回献演,在当时是颇有影响的粤剧演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蒋、潘夫妇回到大安搭台演戏,演出的第一出戏是《乞米养状元》,随后参加大安庆群剧社活动。
  1938年,蒋瑞麟和潘艳侬应柳州方面的邀请与粤剧界各艺人玉英英、朱笑珊等搭班演出、玉英英是潘艳侬的结拜姐妹;朱笑珊是蒋瑞麟的把兄弟,所以在演出中都配合得很好。其时,潘艳侬为正印花旦,玉英英为二花旦,潘的武功好,而经常向玉英英传授武功技巧。后来,他们先后到贵县、桂平、平南、北流、玉林等地演出,很受观众欢迎。蒋瑞麟表演洒脱、利索,潘艳侬刻画人物细腻、真切。
  1948午初,蒋瑞麟与潘艳侬到北流,与当地名旦黑牡丹搭班演戏,演出剧目有《花王之女》、《白蛇传》、《僵尸拜月》等。当时北流有一个国民党军官欲霸占黑牡丹,蒋为抱打不平,得罪了那军官,有一天晚上正在演出,那军官指使他的打手包围了戏院,并投出手榴弹,当场炸伤数人,且把戏院里的剧照、服装、道具撕毁,蒋、潘二人-连夜逃走,从此改名为蒋玉郎和佐珊珊,同年冬回到大安组织专业性《琳琅》剧团,到各地演出。1949年蒋、潘夫妇又与玉英英在桂平组班,直到解放前夕才从大湟江口分手。
  1949年解放后,蒋瑞麟和潘艳侬离开舞台,回到大安定居,并积极协助大安镇粤剧社搞好业余演出,悉心传艺授技带徒,培养粤剧新秀。他们对学员的辅导,十分认真负责,一招一式都从严要求。 在此期间, 他们还组织大安镇庆群粤剧第一个全女班,帮助她们排练了《一网打尽》、《兄妹救国》等一批现代戏和小型古装戏《打面缸》以及折子戏《抢伞》、《追夫》与排场戏《打董结拜》等节目。
  1951年蒋、潘夫妇俩从大安迁回大新,但还经常到大安辅导业余剧团排练节目。1963年又从大新迁六陈,以行医为业。在大新、六陈期间,蒋瑞麟曾做过民兵营长、护仓队长、治保主任和业余文工团团长。他对工作认真负责,潘艳侬也很热心公益事业,夫妇俩始终不懈地对大安、大新、六陈的业余粤剧团进行辅导。1965年潘艳侬为振兴平南粤剧,呕心沥血,以致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于六陈。
  1966年“文革”开始后,蒋瑞麟被当作封、资、修黑线人物,遭到残酷的破孩,身心受到严重的推残,得了肝硬化病。后来粤剧好友玉英英、朱笑珊接他到柳州医治,但由于病情恶化,于1973年在柳州逝世。
  蒋瑞麟和潘艳侬一生从艺,他们夫妇俩对平南粤剧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下一名人:来家修
[以上内容由网友"Scott"分享。]

以下与蒋瑞麟相关信息:

以下蒋瑞麟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