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 > 广西 > 贵港 > 名人

赖文光

[移动版] [查看地图]
  赖文光(1827年—1868年),广西贵县大圩人,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捻军统帅,太平天国将领,封遵王。早年参加拜上帝会的“团营”和金田起义,后随太平-战桂平、永安(今蒙山)等地,继而由广西进入湖南、湖北。1852年(咸丰二年),他开始担任文官职务,任居朝班。天京内讧后,弃文从武。受天王重用,出征江西,奉诏督师江北,辅助陈玉成西征。次年,太平军攻克江苏南京,在此建都,改称天京,他留京供职。改文从武立战功。1864年天京失陷后,赖文光把本部太平军与捻军合并,成为捻军首领之一,后来捻军一分为二,赖文光成为东捻军首领,兵败被清军俘杀。奉陈玉成命与陈德才远征西北,广招兵马,以复安庆。遂越秦岭,抵中原,出潼关,攻无不克。天京陷落后,在江北与捻军张宗禹、任化邦等联合,被推为首领,沿用太平天国旗号。1865年在山东曹州大败清军,击毙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复联合陕甘回民起义军与捻军,流动作战于华北一带,给北京造成严重威胁。曾南趋湖北,边毙张树珊等数名清将,军威大振。1867年12月被清军用筑墙封河的办法围困在山东寿光县弥河全军覆灭。1868年1月突围奔至扬州瓦窑铺被擒就义。
  1851年
  赖文光在1851年参加太平天国的金田起义,1852年任文官,1856年改任军职。1860年赖文光参与二破江南大营之役,次年随英王陈玉成西征湖北黄州,封遵王。
  1852年
  职司文案,任居朝班。天京内讧后,弃文从武。受天王重用,出征江西,奉诏督师江北,辅助陈玉成西征,后封遵王。奉陈玉成命与陈德才远征西北,广招兵马,以复安庆。遂越秦岭,抵中原,出潼关,攻无不克。天京陷落后,在江北与捻军张宗禹、任化邦等联合,被推为首领,沿用太平天国旗号。1865年在山东曹州大败清军,击毙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复联合陕甘回民起义军与捻军,流动作战于华北一带,给北京造成严重威胁。曾南趋湖北,边毙张树珊等数名清将,军威大振。1867年12月被清军用筑墙封河的办法围困在山东寿光县弥河全军覆灭。次年1月突围奔至扬州瓦窑铺被擒就义。
  1856年秋
  太平天国发生天京内讧,大批将士死难,元气大伤。在这紧要时刻,赖文光改文从武,奉命到江西招兵 ,扩大太平军实力。次年,他奉诏回朝,保卫天京。1858年春,洪秀全又派他前往江北,在陈玉成部下为将,转战于安徽、湖北。1860年春,随英王陈玉成参加二破江南大营战役,因功晋封为杰天义。
  同年秋,太平军开始第二次西征,赖文光随军攻入安徽,浙北。1861年3月10日,在安徽霍山黑石渡镇大败清副将余际昌所部,夺占霍山。18日,陈玉成大军攻克湖北黄州(今黄冈)并交由他镇守。6月15日,西征军南路李秀成部抵达黄州对岸武昌县(今鄂州市),他闻讯立即呈送公文,向李秀成报告“江北军情大略”,沟通南北两军联系。
  1856年9月
  安庆失陷,军事形势急刷恶化,他放弃黄州东退,与陈玉成的主力部队会合。当时,他建议说:“务宜北连张苗以因京左,次出奇兵进取荆(荆州,今湖北江陵)襄(襄阳,今湖北襄阳市)之地,不出半年,兵多将广,可图恢复皖省(指安庆),俾得京门巩固,此为上策。”(《赖文光自述》,《太平天国》资料丛刊第2册,第863页。)这个联合淮北张乐行捻军与苗沛霖团练并夺取鄂中的正确主张,可惜没有被陈玉成采纳。后随陈玉成退守安徽庐州(今合肥)。此时,他被晋封为遵王,并受陈玉成派遣,与扶王陈得才,启王梁成富,枯王蓝成春等一起远征河南、陕西,以“广招兵马,早复皖省”。(《赖文光自述》,《太平天国》资料丛刊第2册,第863页。)
  1862年
  赖文光与扶王陈得才西征河南陕西,次年攻占汉中。1864年赖文光随陈得才回救天京,抵达湖北安徽交界一带,因天京缺乏粮食而停留不进,等待秋收后才进兵。1864年7月天京失陷,扶王陈得才在11月时在安徽霍山兵败自杀,大军瓦解,只有赖文光部大致完整。赖文光与捻军领袖、梁王张宗禹合作,把太平军和捻军合编,并被推为捻军新首领,与张宗禹、任化邦等坚持对清斗争。
  (同治元年)2月初,赖文光率部由庐州渡过淮河,围攻颍州(治今阜阳)不下,2月12日,遂入河南攻新蔡,继而绕过重镇南阳,往镇平、内乡、淅川,入陕南,围攻商南、商州,占领镇安、孝义厅(今柞水),出大峪口,至尹家卫(今引驾回),进逼西安。这时,他得悉庐州危急,便立即东撤回援。出陕西,入河南,在舞阳会合主将马融和部,获悉庐州失守与陈玉成遇难,于是折而南下湖北,并决定再次远征陕西,扩大力量,以援救天京。1863年2月7日,攻取陕西兴安(今安康),旋占沔县(今勉县),“一路滔滔,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赖文光自述》,《太平天国》资料丛刊第2册,第863页。)10月初,赖文光与陈得才等共同作战,大破清兵,击毙总兵贺兰桂,萧庆泗、何玉林,陈天柱及知县周蕃寿等,攻下陕南重镇汉中,并在这一带建立临时基地,发展力量。
  1864年2月10日
  赖文光等接到洪秀全援救天京的命令,决定分三路东下,“图解京师重困”。赖文光与陈得才、蓝成春等为北路,由宁陕出镇安,山阳、商州,约定在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一带与中路、南路会齐后,继续前进。他们到达河南淅川、内乡等地之后,因为捻军等起义队伍接连前来汇合,人数激增,便重新整编队伍,分四路大军行进,赖文光所部太平军与张宗禹率领的捻军为第二路大军,辗转进至湖北。5月26日,于德安寿山大败清兵,击毙护军统领舒保、营总德隆阿等,旋抵黄陂,黄州、麻城、罗田等地,准备继续东进。
  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局势陡变,人心涣散,士气大挫。赖文光等尽管先后在河南罗山、光山和湖北蕲水等地屡败清军,但这些局部胜利改变不了被清军围追堵截的不利局面。11月上旬,陈得才竺部苎平军在皖北霍山战败,马融和等屈膝投敌,蓝成春被俘遇害,陈得才服毒自杀,形势更形险恶。为了甩掉敌人,赖文光率部由云梦向鄂北转移,并陆续会集了从霍山突围出来的一些队伍。12月上旬,在襄阳击败僧格林沁军,遂联合张宗禹等部捻军进向豫南。
  险恶的形势,促使赖文光所部太平军与张宗禹,任化邦等部捻军将士迅速联合起来,共同抗拒强敌。
  1864年11月下旬
  赖文光等部太平军与张宗禹等捻军在豫鄂边境进行了合并和整编 ,组成了一支集中统一的新捻军。张宗禹等坚决表示“誓同生死,万苦下辞”(《赖文光自述》,《太平天国》资科丛刊第2册,第863页。),并共推赖文光为领袖,决心和敌人血战到底。赖文光见此情景,也毅然负起领导重任,“以期复国于指日”(《赖文光自述》,《太平天国》资科丛刊第2册,第863页。)。他们沿用太平天国的年号和封号,根据捻军骑兵较多和北方地势乎坝的特点,决定“易步为骑”,增加骑兵,减少步队,以增强部队的机动能力。从此,赖文光统率新捻军,同强大的敌人进行了长期的战斗。
  1864年12月12日
  他们在河南邓州唐坡把前来进攻的僧格林沁军打得大败。1865年1月下旬,又在鲁山大败僧军,阵斩护军统领恒龄、副都统舒伦保等多人。鲁山获胜之后,捻军又发挥其流动战术的特长,东逼叶县,北往襄城,冒着漫天风雪,进向新郑、尉氏;在鄢陵附近痛歼敌马队后,又南下西平、汝阳(今汝南)、正阳、信阳等地。待敌军抵达信阳时,又挥戈北上,经许州、睢州,由考城入山东。
  捻军进入山东后,在鲁南曹州、济宁州、兖州、沂州和江苏海州境盘旋打圈,疲惫清军。1865年5月10日,由山东汶上渡过运河,西往范县(今属河南)、濮州、郓城,到达曹州菏泽县北的葭密寨、郝胡同、高楼寨(高庄集),设伏待敌。1865年5月18日,当僧格林沁军尾追而来时,赖文光等指挥部队将敌人诱至伏击地域予以围歼,阵毙僧格林沁 及内阁学士全顺、总兵何建鳌、额尔经厄等将官,消灭其所部7000多人(一说约万余人),取得了重大胜利。
  僧格林沁死后,清廷任命曾国藩统率湘淮军剿办捻军。曾国藩针对捻军善于流动作战的特点,实行“以静制动”的战略方针,企图通过在豫、皖、苏、鲁四省捻军经常活动的地区实行重点设防围堵,消灭捻军。赖文光则率部经河南赴皖北,同张宗禹等一起围攻雉河集,因久攻不下,乃于1865年7月25日撤围,与张宗禹分作两路在皖、豫,鲁、苏边区活动。
  1865年5月
  捻军在山东高楼寨歼灭清军精锐的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部。赖文光在次年10月在河南与梁王张宗禹分领东、西捻军作战。1867年东捻军在湖北歼灭淮军郭松林部及张树珊部,再歼灭湘军彭毓橘部,同年经河南入山东,陷入清军包围圈,被围于大运河、黄河、六塘河之间。12月东捻军全军覆没,赖文光率残部千余人向南突围。1868年1月赖文光在扬州瓦窑铺被俘,不久在扬州被处决。
  1866年1月18日
  赖文光率部入湖北,占麻城,进克黄陂,“武汉-”。2月18日,又在黄冈大破敌军,击毙总兵梁洪胜。继而又前往豫东,走皖北,进山东。4月26日,在山东郓城与张宗禹部会合。5月中旬,两部在巨野、菏泽连续为提督刘铭传部淮军所败,遂重新分手,分赴苏北、皖北和豫东一带活动。两部时分时合,往返游击,打破了曾国藩“以静制动”的重点设防战略。
  这时,曾国藩又提出西面以沙河和贾鲁;河,南面以淮河为防线,北面从朱仙镇至开封与黄河南岸挖壕设防,妄想在鄂、豫、皖交界地区围困捻军,聚而扑灭。9月中旬,赖文光率部与张宗禹部在禹州、许州一带集合,察觉敌人的河防诡计,而朱仙镇以北至开封附近的堤墙尚未筑成,随即出动,经尉氏、中牟北趋,进行突然袭击。9月24日夜,猛冲开封南面芦花冈堤墙,击垮河南巡抚李鹤年所部豫军,破墙东越,过陈留,趋山东。曾国藩的河防计划又告破产。
  两年来,捻军纵横驰骋于皖豫苏鲁诸省间,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但长期流动作战,没有一个可资立足的根据地,也得不到友军的支援与配合。赖文光深深感到“独立难持,孤立难久”,抉定派张宗禹等率领所部前往陕西、甘肃,联合回民起义军,“以为犄角之势”(《赖文光自述》,《太平天国》资料丛刊第2册第863页。),是为西捻军;自率所部留在中原活动,是为东捻军。但是,分军之后,两部即为清兵所隔断,各自孤军作戏,并没有起到互相配合的作用。
  1866年10月29日
  赖文光、任化邦、范汝增等率东捻军越过黄河故道,进入山东西南部,拟攻运河堤墙,在运河以东地区扩充队伍,筹集军粮。然而在北起郓城,南至江苏丰县与沛县等地,往返返抢渡了一个多月,没有成功,便于12月初返回河南,22日到达湖北东北部。
  当时赖文光的战略计划,是以大军挺进四川,留军一支驻扎湖北,另一支攻河南、陕西交界的荆子关,联络西捻军,重建基地,并同西北与云南的回民、贵州的苗民等起义力量结合起来。这个适应形势变化的计划,得到东捻军将士的拥护。与此同时,继任钦差大臣李鸿章针对曾国藩的河防计划地段太长,兵力分散的缺点,提出了将捻军“蹙之于山深水复之处,弃地以诱其入,然后各省之军合力三四面围困”的“扼地兜剿”方略,(奏稿)第10卷,第57页。)这就使捻军的活动增加了困难。
  1867年1月11日
  东捻军在湖北钟祥罗家集击伤提督郭松林,歼敌4000人;1月26日,又于德安杨家河痛歼总兵张树珊所部淮军数百人。随后,他们趋京山、安陆、襄阳、枣阳,旋又重返安陆,聚于京山尹隆河(永隆河)附近。2月19日,先破刘铭传部,击毙总兵唐殿魁、记名总兵田履安、副将吴维章等600多人,击伤几百人。不料,湘系提督鲍超从背后猛扑过来,赖文光立即挥戈拒敌,并激励将士们说:“今日斩刘捉鲍,长驱西上”,“众皆大喜”(张仲忻等:《湖北通志》,《捻军》第3册,第186—187。),分路迎战。然而由于凶恶的敌人以劈山炮轮番轰击,东捻军马匹多为所踣,相持至黄昏,捻军大败,阵亡万余人,被俘8000多人,损失惨重。
  尹隆河之战后,赖文光率军奋勇冲出重围,北走河南,沿鄂豫边境东趋信阳府境,于3月上旬再入湖北,由黄安走麻城、蕲水,广济、黄梅。3月23日,在蕲水六神港,斩记名布政使彭毓橘及提督罗朝云、总兵彭光友等将官30余名,消灭湘军8000多人。之后,率部西向返回钟祥臼口、京山尹隆河一带。因清军水陆阻击,西渡汉水入川的目的又未能实现,只得重上枣阳,入河南境。因遭受淮军的截击,5月上旬,再进湖北,又至汉水东岸,由于刘铭传等部追来,无法抢渡,遂经京山、钟祥、枣阳北上。下旬,复入河南,最终放弃了由湖北挺进川、陕的计划,遭敌围困英勇就义。
  1867年6月10日
  赖文光率部进入山东曹州府境。6月3日,在梁山人民的引导和配合下,从戴家庙渡口过运河,冲破长墙,进屯东平,随即东攻泰安,进逼济南,直入山东半岛,于6月30日逼近烟台。这时,道员潘霨勾结英、法军队布防,天津洋枪队渡海来援,山东巡抚丁宝桢也带兵赶来镇压。东捻军-后撤,活动于福山、宁海(牟平)一带。
  东捻军进入胶东,李鸿章仍坚持“扼地兜围的方针,决定以运河为外圈、胶莱河为内圈进行布防,在胶莱河沿线部署重兵,划段防守,同时,又以黄河为北面防线、苏北六塘河为南面防线,围困东捻军。赖文光闻敌在胶莱河设防,急速转向莱阳、即墨,向胶莱河南部的麻湾口突击未成,转而北上向新河突击,也未成功,后来侦知胶莱河北部入海处有沙滩不能筑墙,潍河北段自下营至海口一段,敌人“营垒初成,河墙未筑刀(周世澄:《淮军平捻记》,《捻军》资料丛刊第1册,第161页。),便于8月19日集中全力,从海神庙外海滩地方,突破清军的防线,渡过潍河,西进潍县、昌乐,使李鸿章苦心制定的“扼守胶莱之策,竟成画饼”(王定安:《求阙斋弟子记》,《捻军》资料丛刊第1册,第63页。)。
  东捻军突破胶莱防线后,仍处于胶莱河与运河之间,还没有冲出敌人的包围圈。赖文光乃经安丘、临朐南下莒州、日照,进至山东与江苏交界的赣榆、郯城、邳州、宿迁、沭阳等地,企图突破运河防线,结果未达目的,便又折回山东临沂、兖州府境,企图西渡运河,北越黄河,均为清兵所阻。这时,秋雨连绵,河水盛涨,作战区域狭小,粮食缺乏,“军心自乱”,境况更加艰危。
  1867年11月12日
  东捻军在潍县松树山遭到淮军刘铭传部的袭击,一天三败,精锐损失几尽,于是南走江苏。11月19日,又败于赣榆。东捻军的重要首领任化邦被叛徒枪杀。此后,赖文光率军再上山东。12月5日,于潍县,寿光间,复为刘铭传军部所败。24日,在寿光南、北洋河与弥河之间,东捻军同敌人进行最后决战,结果万余人被俘,近2万人战死,首王范汝增也壮烈牺牲。之后,赖文光带领余部四,五千人南下,继续苦战。1868年1月1日夜,由沭阳县南兴河头、张家湾突过六塘河防线,沿运河南走淮安、宝应和仙女庙(今江都)。一路上又遭截击,将士越来越少。1月5日,赖文光率千余人直趋扬州东北的瓦窑铺,为道员吴毓兰所部淮军击败,赖文光受伤被俘。至此,东捻军败亡。
  就义
  赖文光被俘后,坚决拒绝敌人的劝降,在监牢里奋笔疾书,叙述了太平军和捻军的光辉业绩,表达了自己对太平天国事业的赤胆忠心,最后斩钉截铁地说:“惟一死以报国家,以全臣节”(《赖文光自述》,《太平天国》资料丛刊第2册,第863页。)。1月10日,在扬州城外老虎山从容就义。
  赖文光是太平军的重要将领,尔后成了新捻军的统帅。在长期的战斗生涯中,建立了不少战功。特别是在天京陷落和霍山溃败的危难关头,挺身而出,肩负重任,整编捻军,坚持了将近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给清王朝以沉重打击。他的英名与业绩,将永载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史册。
下一名人:萧有和
[以上内容由网友"Carol"分享。]

以下与赖文光相关信息:

以下赖文光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