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李平

李平

李平(1917—1999),横山县高镇人。出生在一个雇农家庭。从九岁开始在安定县唐家川、横山县油房头揽工。1935年参加陕北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班长、排长、连支部书记、中央红军大学特科营党支部书记、红三十军二六二团党委副书记、军部教导队指导员、通讯队长兼指导员,参加解放陕北和东……[详细]
李平 (?~公元516年) 字昙定,北魏顿丘(今清丰县、濮阳县西部)人。生年不详。少年有大志,涉猎群书,文才过人。北魏孝文帝太和初年(公元477年),李平为通直散骑侍郎,任太子中书舍人;后升散骑侍郎,太子中庶子。再后,李平自请出京治郡,任长乐太守。高祖南征,诏李平任河南尹。北魏宣武……[详细]
李平,男,汉族,1962年6月生,安徽潜山人,1981年7月参加工作,198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  1978.09—1981.07,在池州农校畜牧兽医专业学习  1981.07—1984.12,潜山县野寨公社、水吼区团委书记  1984.12—1989.04,潜山县……[详细]
李平,男,出生于安徽屯溪,现居黄山市黄山区。长篇小说《夏日的风暴》发表于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大型文学期刊《中国作家》杂志2005年第一期,获第三届安徽省0文学奖,小说单行本在2009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年加入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另发表有长篇小说《灰鸟》、短篇小说《围墙》、《枣木园……[详细]
李平,1943年5月生,安徽舒城人。198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9月参加工作,贵州工学院机械系机器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毕业,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现任贵州省政协副主席,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61年9月至1966年9月贵州工学院机械系机器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学习。196……[详细]
李平(1916-1942),福建省南安县人,菲律宾归国华侨。1937年高中毕业时正值卢沟桥事变发生。他义愤填膺,参加菲律宾华侨救国义勇队回到厦门,随即辗转来到龙岩参加新四军。他脱下西装革履,换上新四军的军服,精神振奋地表示:“值此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誓死忠心报国,驱逐日寇出中国,决……[详细]
李平,男,汉族,1954年1月出生,山东省商河县人,中共党员,现为乌鲁木齐市蔬菜研究所推广研究员。200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李平自1991年调到乌鲁木齐市蔬菜研究所工作以来,就一直奋战在农业科研、推广、开发工作的第一线。在他的带领下,农牧民科学种田的水平迅速提高,小麦平均单产……[详细]
李平,1918年生,河北博野人。1937年9月参加革命,12月参加八路军,1938年入党。曾任县抗日运动委员会工作员,河北民军政治部教育股长,八路军三纵队一分区16团连指导员,晋绥野战军政治部保卫科长,晋绥军区政治部保卫部第一科科长,西北野战军教导大队副政委,国民党起义127师军代表,西南……[详细]
李平,1920年11月生,洪洞人。193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1937年1月-1940年10月在延安中央印刷厂工作,任厂工会委员、工会主席、党支部书记。1938年6月-9月在延安中共中央组织部训练班学习。1941年7月-1945年6月任延安中央出版局党总支书……[详细]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是中国民生银行全额捐资建立的民营专业美术馆。它和位于上海的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21世纪民生美术馆一起构成了民生美术机构的行动平台,一道积极推动中国艺术的创新发展,共同践履中国民生银行的文化艺术特色公益事业。……[详细]
生活中我们时常也会看到一些画家的作品,他们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内容和世界的黑暗,如戈雅、他画的撒旦食子、女王的安息日等。当我们知道这幅画背后的故事的时候会有些毛骨悚然,今天本站小编就给你介绍世界十……[详细]
宣城市绩溪县伏岭镇伏岭脚下大障峡谷口的北村,今日格外热闹,倒不是因为今天是大年三十,平常大年三十要到夜里才热闹起来,而今天的北村是天不亮已人声鼎沸了。程敬业一家三点钟就起床了,连黑狗“有富”也人前人后……[详细]
刘铺果园位于监利县红城乡刘铺村,于2005年元月开业,近七年以来,我农庄以农户为经营主体,以乡村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农业生产活动及果园风光等为吸引物,为游客提供了住宿、餐饮、游憩等服务,让广大旅游者体验了乡村生活、生产的乐趣。  至今为止已征地118亩,种植果树、蔬菜80余亩,开拓种植莲藕……[详细]
香菌为优良食用菌,近代医学研究发现含有抗癌物质。香菌生长于丛林枯死的栗、栎、漆、枫等树上,不耐高温,子实体在立冬后至翌年春清明前生长,仲暮春采摘。主要产于龙坪、后坪、歇马、马桥等乡镇的高寒地带。1971年引进菌丝接种先进技术,凡能生长黑木耳的木材,也能生长香菌。技术改革和资源广泛开发利用后……[详细]
古田杉洋——闽东最大的自然村,古称蓝田,虽然古朴不起眼,可这里的余、李、彭三大姓氏从中原南迁,到此定居的历史都在千年以上。  南宋时期,中国政治中心南移,赋予杉洋良好的机遇。南宋理学家朱熹避“伪学”之祸,潜踪杉洋,在蓝田书院讲学,给这里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此这里崇学之风蔚然,“先贤过化……[详细]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