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大洞村介绍

大洞村介绍

大洞村位于县城西面17公里处,雍里乡的中部,海拨540米,因该山有一山洞而得名,苗语别称“嘎翁”东邻大塘村、两料村,西接归林村,南邻雍里村,北接龙江村。现有户286户,人口1547人,土地面积9.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46亩,农田面积991亩。主产水稻,兼产椪柑、包谷。年生产总值623万元。设有,,大洞村行政区划,……[详细]
大洞村委下辖9个自然村,分为11个村民小组,每个村民小组均有党员分布,全村党支部共有38名正式党员总人口(农业户口)2631人,水田总面积2100亩,山地面积总面积2500亩,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其他经济作物,每年人均收入3800元左右(不包括外出打工收入)。,,大洞村行政区划,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罗董镇大洞村行政区……[详细]
大洞村委会毗邻那南、联和村委会,下辖29个村民小组,689户,人口2859人。耕地面积2390亩(其中水田2065亩,岗地325亩),林业面积23700亩,水果面积1130亩。大洞村委会是革命老区,属于山区,农业以种植稻谷、西瓜、黑皮冬瓜为主,岗地种植柑、桔、橙、荔枝、龙眼,山上放养牛羊。 大,,大洞村行政区划,……[详细]
大洞村位于新会会城的最南边,与三江镇一河相隔,大洞村现有人口1859人,人口总户数为472户,村委会下设有七个村民小组,2010年在两委干部的努力下,经营收入746000元、发包及上交收入182248元、其他收入1456537元投资收益2734962元。,,大洞村行政区划,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大洞村行政区划,大洞……[详细]
大洞村委会位于青莲镇最南面,与英德大湾镇交界,西与阳城镇大里村交界,北与柳塘村交界,东与峡头村交界,距镇政府15公里,574户,人口2558人,耕地面积4592亩,主要以农耕为主,属于粮食主产区.产业结构调整后,大力开展了种姜和反季节蔬菜生产,大洞村有大量的铁矿石及铝锌矿等矿产资源,现已招商引资开发,,大洞村行政区划,……[详细]
大洞村位于利中盆地,离利川城区18公里,距团堡镇政府所在地21公里,海拔1300—1680米,全年降水量1400毫米,年平均气温12.5℃,东接高岩村、南西邻毛田村,北靠柏杨镇九龙,两汇村。地跨东经108°′55.01-″55.06,北纬37°17′46.10″—46.12″东西长3公里,南北宽3公,,大洞村行政区划,……[详细]
大洞村位于临池镇西北部,总人口581人,耕地1280亩,现有党员21人,村民代表30人,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0元。,,大洞村行政区划,山东省滨州邹平市临池镇大洞村行政区划,大洞村……[详细]
大洞村位于戴家埔乡东部,是进入戴家埔乡境内的第一个村,距现乡政府驻地――七岭圩镇4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共268户1098人.其中村委班子成员4人,党员21人。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林业、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外出务工等为主,境内有企业遂川县利民二级电站。,,大洞村行政区划,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戴家埔乡大洞村行政区划,大……[详细]
无花果属桑科,因花小,藏于花托内,又名隐花果。无花果原产于西亚,唐代前后传入我国史籍称“阿驿”维吾尔语称“安吉尔”。无花果含有较高的果糖、果酸、蛋白质、维生素等成分,有滋补、润肠、开胃、催乳等作用。它在塔里木盆地大量栽培,以阿图什种植最多,年产果子二百多亩。其时果甘甜多汁,味芳香,堪兴岭南……[详细]
【玉皇李】主要分布在聊城市西部郑家乡一带,已有三四百年的栽培历史。据传:清朝初年,郑家乡小屯村有个叫刘传魁的贡生,曾把该种李子进贡给皇帝,故得名为“玉皇李”。  玉皇李以桃或杏作砧木嫁接李子苗而成。树形开张,树体矮小紧凑,适于密植。玉皇李适应性强,抗干旱耐瘠薄,抗病虫耐风沙,抗盐碱耐春寒。……[详细]
中国古代阅兵有数千年的历史,第一部编年史《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指国家的公祭仪式,“戎”是国家的军事行动或战争。阅兵仪式,既是“祀”,也是“戎”,是当之无愧的国家大事。孟津观兵伐纣……[详细]
尚志红树莓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尚志红树莓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尚志红树莓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红树莓俗称马林或托盘,是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国际上称为"第三代水果"。红树莓营养丰富,含有多种易被人体吸收的养份。含有果糖8%、有机酸2.3%、氨基酸1%以上;每百克鲜果中含维生素C 62毫克、……[详细]
弯道山滑雪场  弯道山滑雪场位于弯道山公园内,成立于2005年是中国较早从事旅游滑雪人士投资兴建。由中国最大的亚布力滑雪场专业人员设计规划,是唐山市第一家滑雪场。填补了唐山市冬季运动项目的一项空白。  弯道山滑雪场投资约五百万元,占地六万余平方米,实施人工造雪。有初级、中级雪道、雪上飞碟道……[详细]
宁阳朱氏唢呐,系家庭传承,发源于山东省宁阳县茅庄乡,已有100余年历史,由朱序河一家人一代代传承下来。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数代传承人不断总结、吸收本地优秀的戏曲文化及一些民间小调,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形式……[详细]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