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徐村
地名:北徐村 | 隶属:浦江镇 |
行政代码:310112114 | 代码前6位:310112 |
长途区号:021 | 邮政编码:201100 |
车牌号码:沪 | 行政级别:村 |
北徐村位于鲁汇镇东北。东接新风村,南近汇红村,西至三鲁公路,北靠盐铁塘港。村内有共青路、北徐路、先新路横穿东西,召泰路、三鲁路贯通南北。盐铁塘港,肇沥港和先新河三条区镇级河流流经村内,贯通村内所有河流。解放初属江苏省南汇县下沙区利民乡。1956年2月建新场区汇达乡第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原北徐村为一、二、八生产队,倪郁村为三、四生产队,施家村为五、六、七生产队,农民村为九、十、十一生产队。第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地域延续至今。1957年9月划归上海县,为鲁汇乡利民高级农业合作生产合作社。1958年9月为八一人民公社七营一连。1959年9月为鲁汇人民公社利民大队。1980年9月更名为北徐大队。1984年3月为鲁汇乡北徐村辖,有十一个村民小组。辖区内有北徐宅、东宅、倪夏家宅、北倪宅、施家老宅、麦家宅、孙家宅、毛家宅、大杨家宅和周家堂等自然村宅。2000年有村民639户,涉及到29个姓氏。其主要姓氏有周姓92户、施姓85户、倪姓83户、蔡姓65户、徐姓63户、符姓43户、沈姓29户、王姓26户、杨姓20户、张姓16户。人口1829人,劳动力1044人。其中务农劳动力419人,集体耕田2156.46亩。村民世代务农,主要种植粮食、棉花、油菜等农作物。1952年施家村被华东军政委会授予小麦丰产村。1956年利民乡第一初级农业合作社被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授予棉花高额丰产单位称号。1958年开始兴建农田水利,修筑农田灌溉渠道(俗称垄沟),1959年发展为电力灌溉。1961年—1963年各生产队先后购买手扶拖拉机,实现“耕田不用牛”。1968年大队平均亩产皮棉大170斤,其中九队亩产皮棉202斤。稻谷二季合计1100斤。在此期间,为了实现一亩田一头猪的目标,大队和各生产队都办起了畜牧场。1983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3年11月农业公司创办了北徐第一合作农场,农业开始向规模经营方向发展。2000年3—4月鲁汇镇延长土地承包期的试点工作在北徐展开。 1958年大队开办砖瓦厂,二年后歇业。1960年大队在机口办加工厂,主要经营轧米、轧粉、轧柴糠等为人民服务项目。1969年创办喷漆厂,1971年改为社队联办,后又改为队办社管,由公社工业公司直接管理。八十年代又开办了丝织厂、服装厂、马赛克厂,九十年代又开办了隆昌四氟鞋料厂、隆昌鞋料厂。隆昌四氟鞋料厂因投资过大又经营不善,数年后出卖抵债。其余的村办企业改制或歇业。1998年起村委会以招租发展经济,改造老厂房,建造新厂房,厂房招租7户,出租厂房8700平方米,土地招租12户,出租土地24亩。转让耕田种植苗本320亩、桃园40亩、小农场320亩。2000年建造申汇鹿场占地25亩,开始饲养梅花鹿。八十年代开始个体和私营企业发展也较快。2004年共有17户涉及到针织、制衣、绣品、塑料、印刷、食品、捻线、织布、电梯维修、马赛克等多种行业。 1964年大队培训赤脚医生,1965年开办卫生室,社员实行合作医疗。1966年完成电网普及,农民“点灯不用油”。1989年自来水管网开通,村民全部饮用自来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村民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清代宣统二年(1910年)在徐家祠堂内开设南汇县务本国民小学,周边村宅儿童来接受文化教育。1927年改为南汇县北徐小学(初小),解放后发展为完全小学。1971年增设初中班(称戴帽子中学),1996年并入鲁汇中心小学。历史名人:施大径:据南汇县志记载约1560年—1610年,出生在施家老宅,1585年(明万历十三年)中举,先任丹徒教谕,后升任江西瑞州府通判、惠州通判,后转任崇州府审理,不久辞职回家,读书著述。有《泽谷农书》、《秋水任诗稿》流传后世。施维翰:1622年出生在施家东宅。清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历任临江推官,职方主事,监察御史、山东巡抚、浙江总督、福建总督。1684年殁于福建总督任,死后葬于家乡,坟前有石翁、石马、旗杆石。由自然村北徐宅 , 北徐新宅(已动迁) , 倪夏家宅(已动迁) ,北倪宅(已动迁),施家老宅(已动迁),孙家宅,大杨家宅,周家堂组成。总人口3125人。其中:本村户数635户,本村人口2125人,农保人口964人,镇保人口1046人,城保人口53人;外来人口1000人。其他人口62人。耕地1113.20亩,粮田305.00亩,常年菜田187.00亩,林地513.00亩,鱼塘5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0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200.00万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072.00元。
[以上内容由网友"May"分享。]
以下与北徐村相关信息:
以下北徐村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