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 > 北京 > 东城区 > 名人

爱新觉罗·溥叔明

[移动版] [查看地图]
  溥叔明,名僡,字叔明。生於光绪三十二年二月初三(1906年2月25日),卒於1963年元月29日。叔明先生在音韵学、文字学和诗词方面有专门研究,著有《周易古谊》、《蕉雪堂诗集》以及其它散篇论文。
  叔明先生的父亲载滢是清恭忠亲王奕欣次子,道光帝之孙。1868年,道光帝八子钟端郡王奕詥去世,因无香烟可传,东西两宫太后就将载滢过继承袭贝勒爵。1889年,光绪帝亲政后加封郡王衔。载滢父子都是诗人,著《补题邸园二十景》诗集和集陶渊明的《有一山房集词》二卷。他的嫡福晋生长子溥伟,大侧福晋项太夫人生溥儒(心畲)、溥佑和溥僡(叔明)。恭忠亲王病逝於1898年,溥佑出生於1899年,按照清代制度,在守孝三年内出生者无法呈报宗人府备案。所以溥佑於十岁时过继清太祖哲嗣饶余敏亲王,故将溥僡先生排行改为第三,尊称为僡三先生或僡三爷。
  叔明先生,幼时在恭王府读书,后随母兄等到戒台寺过着隐居的生活。当年皇族子弟的生活就是读书和习武,溥心畲先生的自述中讲:“余六岁(虚岁)入学读书,始读《论语》、《孟子》,共六万余字,初读两行,后加至十余行,必得背诵默写。《论语》、《孟子》读毕,再读《大学》、《中庸》、《诗经》、《书经》、《春秋》三传、《孝经》、《易经》、《三礼》、《大戴礼》、《尔雅》。在当时无论贵胄及四海读书子弟,年至十六、七岁,必须将《十三经》读毕。因家塾读书,放学假期极少,唯有年节放学,父母寿辰、本人生日外,皆每日入学。《十三经》中,惟《左传》最多,至十七万六千余字,十年之内,计日而读,无论天资优劣,皆可以读毕《十三经》矣。七岁学作五言绝句,八岁学作七言绝句诗,九岁以后,学作律诗五七言古诗。”从这段文字中可以想象当年的叔明先生的读书生活亦应如此。
  欧阳镜溪与龙子恕是恭王府的两位老塾师,於民国初年返乡南归。叔明先生除与兄刻苦攻读,还有长期伴读的同学陈五荣(其子为溥心畲义子,名溥毓岐)以及一些年长的学者们常侍身边。海印上人年长他们四五十岁,他们弟兄以师辈尊敬,对其学业帮助甚大。心畲先生早年出版的《西山集》中赠海印上人的诗共十九首,由此可见对溥氏弟兄的学风影响甚钜。天目山能和上人、延寿寺性真上人以及极乐寺凌云上人等亦常与交往,所以叔明先生少年时代受到的启蒙教育既与皇族子弟相同,又具清高隐士般的特色。
  在宣统被冯玉祥逼宫的前一年,叔明先生经项太夫人以及小朝廷宣统帝的恩准,在紫禁城内举行婚礼。一时紫禁城内歌舞升平,宣统皇帝以及老太妃们遵照旧日内廷礼仪排场操办,这也许是恭王府最后一次得到清廷的恩波。这一时期,叔明先生与母亲以及家人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恭王府,住在后花园中十几载。
  北京旗人遗老们曾组织诗社,初叫“漫社”,1930年改称“赓社”。溥氏弟兄自然是核心人物,他们的会诗在今天看来就是考试。我的老师朱家溍先生曾讲过他去参加会诗的一段事:“当时溥先生还住在恭王府的花园内,每年海棠开花季节要请客赏花赋诗。在这一年的花季,我也接到请帖,非常高兴。当时我虽然算是已经学会作诗,但每次都很费时间,我心想不过是咏海棠诗,不如头一天在家作好带去就行了。谁知到了那一天,当场由僡三先生(溥僡)发给每人一个韵条,是限韵的诗会。我在家作成的诗就无用了!看到有些人也和我一样没有交卷,都说:‘改天寄来’,于是我也说:‘改天寄来。’”可见僡三先生当时已是学富五车的才子。
  叶仰曦是北方昆曲剧院的老师,他是在心畲先生组织的“松风画社”中成长起来的画家。他们每人都起个带“松”字的笔名,叫“松荫”,心畲先生叫“松巢”。他说叔明先生虽不常画,但书法工夫很高,而且能为他们所画山水即兴题诗,风格如古人一般无二。
下一名人:李开复
[以上内容由网友"Lewis"分享。]

以下与爱新觉罗·溥叔明相关信息:

以下爱新觉罗·溥叔明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