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的节庆风俗,比较独特的要算正月十五“放烧火”了。
南通人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放烧火”。“放烧火”俗称“照毛虫”、“炸麻虫”,也称“照田财”,是希望除尽害虫,盼望来年丰收。
元宵节傍晚,农家把田头的稻根杂草堆积燃煨,称之“煨百虫”,另将路边、坟地、沟岸、荒地乱草烧掉,谓之“剿虫窝”。入夜“放烧火”,用芦苇或茅草,扎成碗口粗的草把,沿田边挥舞,并疾走高呼“正月半,二月半,家家户户放烧火;别人家的菜长得铜钱大,我家的菜像笸篮大……”等等。
农民还以火之红白颜色来预测该年的水旱情况,表现了对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企盼。其时,城里人则登文峰塔或狼山“看烧火”。古人有一首《元夜塔山观野烧》的诗,描写了放烧火的壮观场面“几家野烧起阡陌,闪闪飞萤落水塘。须臾四顾光焰发,碧烟朱火彻林越;明珠夹路眩双眸,千峰万峰如点雪。曲岸平堤一路堆,胭脂泼地扫不开;即离倏忽走难定,火齐赭玉光徘徊。渐看次第随风灭,惟见皦兮月出山崔嵬。”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节日的一些风俗逐渐式微,但每年正月十五的“放烧火”,却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人们的青睐。
“放烧火”的起源在南通有一个传说:明嘉靖年间,一批倭寇入侵,沿海官府通告百姓、官兵夜间点燃火把,轮流放哨。元宵节晚上,月黑风高,倭寇偷偷从长江边狼山附近登陆。官兵切断了倭寇退路,百姓点起哨火,围攻倭寇,打了个胜仗。同年二月十五傍晚,不甘心的倭寇又大举进犯,百姓和官兵纷纷点起草把,拿起武器,口喊“噢噢噢”奋勇杀敌,倭寇惊恐万状,落荒而逃。从此,每年正月十五和二月十五傍晚,南通人都要“放烧火”。慢慢地,“放烧火”从起初的纪念抗倭胜利演变为预祝农业丰收的“火把节”,但是那“放烧火噢……”的呐喊声,依然保留着当年围剿倭寇时的威武雄壮和豪迈气势。所以,乡间把“烧火”又称作“哨火”。
南通出现过抗倭英雄曹顶,至今在城山路上还有他的坟墓和横刀跃马的雕像,接受着后世子孙的敬意和膜拜。所以,即便这仅仅是一个传说,但也有着真实的历史基础。当然,“放烧火”习俗的形成,更倾向于“放烧火、煨百虫”和“放烧火、剿虫窝”的说法。
这种源远流长的以火治虫技术早已被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所代替,秸杆焚烧也因为污染环境而遭到禁止。现在元宵节的“放烧火”早就没有了实用功能,我们在田野里燃起一堆小小的柴火,将火把抛上高空的时候,心中存留的,只有对自然的敬畏,对历史的追忆,对童年的怀念。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
武当武术的发源地在湖北武当山,其创始人是元末明初的武当道人张三丰。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武当武术具...
人类和所有生物都需要空气生存,受过污染的空气对人体是有害的,好的空气质量能带给人更高的生活质量,大多人都在追求健康的生活。大家知道世界十大空气质量最好的国家吗,现在一起和小编来了解一下吧。世界十大空气...
丹凤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因县城襟带丹江、背依凤冠山而得名,属商洛市管辖。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偏低,河谷相间,呈“掌”状地貌,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 的土石山区县。全县森林覆盖率70%,是...
“关老爷,骑红马,不见金钱只管打”----山东莱州民歌。现在很多朋友的家里,或者公司店铺都供奉着财神,财神真的可以招财吗?民间相信是可以的,但是自己连供的财神是谁,如何供奉都不明白,怎么为自己招财呢?...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茶,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传统饮料,是回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回族饮茶的历史悠久,相传回族先民在唐朝贞观年间就开始饮茶。“惟回教初传,曾有一部来自海路,盖居苏杭,产茶之区,回民或此时染有嗜好,...
在陇东,差不多每个民间节日都要做面花。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迎请灶神,就要敬供枣山面塑。有的在除夕夜就要用未发酵的荞麦面做成12盏或8盏不等的面灯,12盏面灯代表12个月和十二生肖。到了正月二十三晚上,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