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客家人的家祭与蒸尝

怜雁氏2023-10-09

客家人的家祭与蒸尝

提起“家祭”,不由让人想起陆游那首世代传诵的名诗《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陆游是南宋人,这表明在宋代时“家祭”就已经十分盛行。宋代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原“家祭”习俗,也随着南迁汉民传入南方,并保留传承至今,成为客家地区引人注目的祭祀习俗。

“家祭” 是指以家庭为单位的祭祀活动,客家地区的“家祭”习俗与中原一脉相承。只要踏进客家人的家中,无一例外都可以看到在厅堂神龛上方悬挂着的“历代一脉宗亲考妣牌位”,两边是“左昭”、“右穆”,有的还详细地从一世祖考妣一直排列到这户主人的上一代为止。这个牌位,就代表着这户家庭血脉相传的历代祖先。

客家人逢年过节都要举行“家祭”,已成为铁打不动的传统习俗。“每逢佳节倍思亲”,客家人的“家祭”主要集中在除夕、春节、端午、中元、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每当节日来临,客家人在阖家团聚之时,首要之事就是要先敬祖先。在神龛牌位前摆上三牲、米酒,点燃香烛礼炮,对着历代祖先牌位祭奠一番,祭祀完后全家人才开始过节。

客家人的“家祭”,以除夕、春节最为隆重。每当除夕、春节之际,是客家人“家祭”的重要时刻。此时此刻,无论是在城市街巷或是乡间村落,人们都在为“家祭”而忙碌着,天地之间仿佛铺开了一幅客家人虔诚祭祖的风俗画卷:早早就宰杀好了大公鸡,从池塘里打捞起大草鱼,准备好了大块猪肉,蒸好了热腾腾的米酒,准备好了各类糕点。中午时分,家家户户大门洞开,大门上新贴着大红对联,神龛上摆着三牲供品及米酒、水果、糕点。香烟缭绕,红烛高烧,爆竹声此起彼伏,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祭祀气味。在这喜庆而又神圣的时刻,客家人按辈分从大到小轮流对着祖宗牌位叩首、跪拜。客家人讲究饮水思源,牢记根本,这一切都在一年一度的“家祭”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客家人盛行“家祭”,是和客家人特有的怀乡恋祖情结密切相关的。客家先民从汉晋时期离开故乡中原,从他们举家迁离中原的第一天开始,就盼望着有朝一日重返故乡。然而由于战乱和灾荒,他们越迁徙却离故乡越远,回故乡的希望也越来越渺茫。自己终于要告别人世了,只好把重返故乡的遗愿托付给儿子,儿子又托付给孙子,一代又一代,一千多年过去了,南迁汉人早已繁衍成一个庞大的客家民系,却谁也没有返回故乡。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从此,客家人扎根南方,开疆拓土,建设新家园。逢年过节,客家人只能仰望着高高挂在厅堂上的祖宗牌位,眼含热泪思念祖辈先人,寄托自己的哀思。客家人每进行一次“家祭”,就向后代作一次灌输:要牢记根本,不忘祖先。客家人,年年岁岁香烟不断,家祭不断。

与一家一户的“家祭”不同,“蒸尝”则是全宗族举行的大型祭祀活动。

现在的年轻人对“蒸尝”已经十分陌生了,“蒸尝”一词现在也只出现在家祠、祖庙的对联中或礼生所念的祭文中。

其实,在我国“蒸尝”起源于古代对黄帝的祭祀活动,至今已有5000余年历史。古代人在春夏秋冬都举行祭祀,其中冬祭曰“蒸”,秋祭曰“尝”,后来人们就把祭祀统称为“蒸尝”。客家人十分重视宗族的祭祀,一般每年都举行春、秋两祭。由于是合族的大型祭祀,所以每年都要花费一笔庞大的开支,这些费用是由全族按人头均摊。为了减轻族人每年上交祭祀费用的负担,同时省却每年收费的麻烦,昔日汀州客家乡村许多姓氏宗族都购置农田,客家人把这些农田称为“蒸尝田”,也称作“公尝田”。这些由宗族合力购买的“公尝田”,属于全族的公共财产。

“公尝田”少则几亩,多则十几亩、几十亩,都出租给本族宗亲或外姓人耕种,收取的田租专门用于每年的祭祀开支。有些大宗族经过历代的积累,已经拥有大片“公尝田”,除了用于祭祀外,还有多余的田租用来请先生办私塾,培养下一代。

在城关地区,许多客家宗族则是合力筹资在城里购买商店、房产,客家人把这种商店、房产称为“蒸尝店”、“蒸尝产”,也称作“公尝店”、“公尝产”,这也是全宗族的公共财产。所收取的店租、房租专项用于每年的祭祀开支。在宗族里,一般都会推举一位德高望重、办事公道的长者来管理“公尝产”的收益,每年都会在祠堂里公布“公尝产” 的收支明细。

旧时,汀州客家宗族购置“公尝产”的现象十分普遍,但凡有一点经济能力的姓氏宗族,都或多或少购置有“公尝田”或“公尝店”。这一做法在封建时代存在了数百年,它为客家宗族的蒸尝祭祀提供了资金保证,使年年的祭祖活动得以延续。

千年家祭,万载蒸尝。客家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引领一代祭祀之风。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