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河北霸州胜芳古镇(2)

腾骏君2023-12-02

胜芳古镇景点

戏楼

胜芳古镇戏楼是古胜芳”三宗宝“之一,又称“九成楼”,地位和影响居“三宗宝”之冠,是昔日民间著名文化娱乐场所。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咸丰年间重修。古戏楼旧址座落于武庙前街(今胜阳路)西侧,座南朝北。复建后的戏楼由原址向北移400米,位于中山街北、王家大院西侧,是按照上世纪二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的戏楼旧照设计建造的。

胜芳戏楼为清制大式建筑结构,歇山大屋顶,屋顶四角饰有套兽、蹲兽、垂兽,正脊两端饰有鸱吻(传说为海中的一种鱼,能喷浪降雨,用做屋脊上的装饰,能避火灾)。两边檐角各悬一铜铃,正面整个楼顶前部仅用两根明柱支撑,椽梁长约15米,给人以危而不险、气势恢弘的感觉,这是戏楼的最大特点。

戏台高一米五左右,周围镶以汉白玉条石,中间以木制屏风分隔前后。木屏两侧设“出将”、“入相”二门。

戏楼正中悬一竖匾,上书楷体大字“九成楼”,为清代刘标所书。“九成”者,谓之"九重",言其高。“九成楼”有两根柱子,看戏时不挡视线。当时各地的戏楼大都靠四根木柱支撑,而独有胜芳的戏楼面扩8米,仅由两柱一梁支撑。因此被当地人封为胜芳“三宗宝”之首。

戏楼在当地当时不仅是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人们物资交流的市场。每逢有重要活动都在戏楼举行。每到重大节日、集日,居民们或三或两结伴而来,到戏楼或浏览或采买。而商贩们在戏楼周围设摊摆点,各种物什、多种应时鲜货应有尽有,叫卖声此伏彼起,煞是动听悦耳。市面上拉洋片的、放万花筒的、吹糖人的、捏面人的,一派悠闲自得的市景生活,憨态致极。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地人因用木料建河闸,故将古戏楼拆除。2007年在古镇恢复建设中,古戏楼被列入复建工程,重新进行了设计施工,同时增设了化妆室、卫生间、东西两侧走廊、看台等附属工程。

牌坊

牌坊是古胜芳“三宗宝”之一,它始建于明末清初,原址位于关帝庙(武庙)门前,现复建的牌坊由原址沿武庙前街(今胜阳路)向南平移400余米。它东邻文昌阁、南傍中亭河北堤,是一座特色独具的四柱飞檐木结构建筑。

牌坊高6米,上方枋芯两侧各有一块匾,北面为"人伦之至",南面为"护国庇民",据传为明朝一王姓举人所书。

据考,原牌坊的顶部斗拱采用古代建筑绝技“难人木”技术,不用一钉、一榫、一铆,完全靠木制件啃咬相连,浑然天成,四周斗拱飞出约1.5米有余。整个大帽子只由四根直径50公分的木柱子撑起,而没有斜戗。大柱之下,都有柱石相抱,其上部又以铁箍相扣,底部镶嵌在石基之中,整个建筑看起来峭拔挺直、坚不可摧。

大约在公元1918~1920年之间,人们发现西侧第二棵立柱已朽,地方政府决定予以更换。但要求帽子与其它柱子不动,只更换第二棵立柱。这在当时成为建筑修复史上的一大难题。在找不到原设计结构图纸的情况下,众人推举一个叫王玉衡的木匠担纲修复工作。

王玉衡受命后,苦想冥思、辗转反侧,遍访北京名师,结合自己的经验,安全地换下了朽柱,被当地人誉为“活鲁班”。

文昌阁

文昌阁是古胜芳“三宗宝”之一,它始建于明朝正德十四年,即公元1519年。原址位于旧镇区的东南角,紧邻中亭河东淀,地势突起,面向西北。文昌阁高20.8米,共分三层,两层楼檐,层层内敛,绿琉璃瓦四尖攒顶,最上部为金色宝顶。楼顶倾斜度在50度以上,顶面向下铺展开来,生动欲飞。阁内悬匾额两块,竖额"魁星楼",横匾“文昌阁”,巍然屹立,甚是壮观。如果把旧镇区的地形比作一把折扇,文昌阁即是扇轴,展开的扇面就是居民的广袤住所。

文昌阁四周围墙相护。阁的底层四周用砖相砌,有楼梯分布于大厅两侧,供游人登攀。中层三面环墙,西北面为前敞式木制结构。神龛中供奉着粉面长髭又名“文曲星”的“文昌”塑像,白马、马童相侍左右。四壁神仙,形态各异,出神入化。第三层为木架结构,阁顶由三十二根立柱支撑,“魁星”雕像座落其中(相传此星为主宰文人文运兴衰,落笔点状元的天神)。其相貌肃穆威严,不苟言笑, 让人敬生百畏。他足踏鱼头,右臂高擎,从容挥毫,一笔定乾坤之态表现淋漓。

在胜芳,文昌阁不仅是文人祭拜的地方,更是百姓登高望远的休闲之所。每年的重阳节,是胜芳人延续久远的登高习俗。相传,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幼都吃着年糕相拥而至,临水而高登,企盼来年心想事成。

文昌阁之所以被胜芳人称为“三宗宝”之一,不仅仅因为它具有为船舶提供导航的便利,更因为其宝顶高度在当时雄居全国文昌阁之首,而被胜芳人所乐道和尊崇。(注解:文昌阁君 又名梓潼帝君、文昌神,道教神名。相传姓张名亚子,居住在蜀地七曲山,仕晋战死,后人立庙以示纪念,唐宋时屡封为"英显王"。元朝仁宗钓三年,曾被道家封为“辅文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传玉皇命梓潼掌文昌府及人间功名禄位之事,因此称为“梓潼帝君”。)

旧时文人学士都笃信文昌帝君,俗语说:“孔子但把教育扬,魁星拈笔点双魁,文昌留眼送禄来。”由于文昌帝君被视为主宰世人功名利禄之神,能保佑文人科举夺魁,广取禄名,故而,民间士子对其祭奉远较孔子为盛。史载,胜芳文昌阁在近500年的风雨或战乱之中,历朝历代都有过修缮,但工程最为浩大的一次修葺却是在清乾隆初年,由时任直隶总督方观承亲自督办。其情系黎民,关爱民生,拳拳为民之举在坊间被传为佳话。

胜芳博物馆

胜芳始置于春秋,先后称“武平”、“渭城”,北宋时定名为胜芳。由于她地处九河下梢,依水而建,曾以浩淼烟波的水乡风光著称于世。靠于水陆的繁盛,自古以来,这里商贾云集、人文荟萃,逐渐形成了独特鲜明的北方水乡商业文化古镇。

19世纪20年代,作为世界性基督教组织--救世军派遣的詹姆斯o纪满上尉在胜芳生活过4年。他在晚年这样描述胜芳:“那个水道密布,菏香四溢的北方小镇……放眼四周,天空湛蓝如洗,两岸垂柳成行……仿佛来到了苏杭二州……”

纪满的故事早已成了历史,而西傍王家大院,东临穿心河东桥,位于中苏友好文化宫一二层的胜芳博物馆,如今正向世人慢慢打开她昔日的风采记忆。

胜芳博物馆占地面积820平米。一层布展面积800平米,中央展厅一大型的水乡古镇沙盘陈设其中,古老的商业文化、古镇依水而居的建筑形格,配合水乡迤俪外景,烘托出一幅立体的充满活力的“清明上河图”。

该层展区主要以胜芳地区出土和现存的文物、资料为基本素材,以历史脉络为主线,通过模型、微缩景观、人物雕像、绘画、图片、图表、文字等,展现胜芳独具特色的水乡文化、自然风光和当年胜芳人捕鱼捉虾、勤事农耕的生活场景。

博物馆二层布展面积700平米,通过"古镇一条街"的形式展示当年胜芳林立的店铺、繁华的市景和多元的贸易文化,以及街镇的民风、民俗、民情。通过雕塑复原、场景再现、照片、实物和影像形式,力求多角度、全方位地表现昔日古镇胜芳的繁华场面。

当年因水而美丽,因商而繁华的胜芳相较于一般的城镇,是一个更为开阔和领先的世界。一百多年前,胜芳镇上就有铺面400多家,有规模的四合院70余处,还有1892年开设的邮局,1903年英国人开办的经营美孚、壳牌等名牌石油的“永顺公司”,1906年建成的学堂,1919年开业的德林堂书局,1921年开业的润记照相馆……众多点滴的史证只是昔日繁盛的太小的局部,难以想象当时不足十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竟浓缩了那么多纵横交错的胡同、功能完备的建筑和熙来攘往的人群。

处于水陆码头的胜芳,正是因贸易和文化的频繁交流,集聚了一大批商业、文化名人,胜芳早期出现的“四大”名门望族,刻守着诚赢天下的商业理念,创造了胜芳商业初期的繁荣景象,为清末民初胜芳的隆盛昌明打下了坚实的儒商文化基础。二层展厅以照片、场景、文物等形式,通过还原胜芳四大宗族和“八大家”的盛世年华,叙述了胜芳人才辈出的教育成果、勾勒出胜芳特有的宗教文化和趣味横生的民俗风情。

如今的胜芳正以其真诚守信的“儒”气、经世致用的“文”气、通达仁厚的“胜”气、争奇斗艳的“商”气和与时俱进的“财”气,成为博纳天下的“中国北方水乡商业文化古镇”。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