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白族民居(烟雨小楼蕴精髓)(2)

释怀人2024-04-21

在大理,见多了一座座精致的宅院,却每一次都会为新的发现而欣喜。白族民居的布局很容易辨认,“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和“走马转角楼”等专业建筑词汇都已经耳熟能详。民居多为两层楼房,只有像严家这样的大户才有财力物力建盖三层楼。

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都在严家大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为了方便游客,张绅从房屋侧面开了大门,走进去则正面严家的三层门口。正房两侧,各再建一坊,正对面建照壁,形成一个四合院,有一种对称的美感。四坊房子围成一个四合院,即不建照壁,院子四角各建一个耳房,耳房与主房相交处形成四个小天井,再加上院子中间的大天井,共有五个天井,故称四合五天井。任意两个相邻的院子的转角处都有开门,两院之间可互通,院内四坊房子楼上楼下都有走廊相通,这便是“走马转角楼”。若是遇到雨天,住在宅子里的人不用出屋檐,就能自由的到达宅院任意一个房间。

房屋的式样多为“一滴水”式,这既是普通的坡屋面式,简朴大方,建盖起来也相对容易,为一般老百姓建造住房所选。而像严家、杨家这样的大户人家,则会采用“三滴水”式建筑,宏伟壮观,精致的斗拱双层翘起,显得十分诗意。

白族民居的大门大都开在东北角上,门不能直通院子,入口曲折。在喜洲的杨家大院,当由外部进入内部,有一个过渡空间,称为门道。门道的尽头一面矮墙,干净的白石灰墙上如同画框,里面绘着清淡的水墨画,墙角栽有一株翠竹,清新淡雅。走进内院,巨大的照壁与两边屋檐连成一体,建筑高低错落有致,立面丰富多采,既素净,又大气。白族的照壁多有“一字平”和“三叠水”两种。“一字平”又称“独脚壁”,壁面等高,不分段,壁顶为庑殿式。“三叠水”式则是将壁面分为三段,中段高宽,左右稍矮。“三叠水”型壁顶修建成飞檐滴水,瓦脊两端起翘,形成优美的弧线,两头四个檐角如飞,照壁上画有各种图案。

房檐和墙壁更是白族民居的一绝。前伸重檐,呈前出廊格局,墙脚、门头、窗头、飞檐等部位用刻有几何线条和麻点花纹的石块,墙壁常用天然鹅卵石砌筑。墙面石灰粉刷,白墙青瓦,尤耀人眼目。大理的民居也多属土木结构,四柱落地,排架承重,在排架间,楼板照面坊的下面、前后均有一根通穿的枋, 称为“穿枋”。木柱脚多设有石碓,以防潮湿。白族民居使用花岗岩、大理石等作为材料,表面光滑,质地优良,给人以“斯文人家”之感。

石头砌墙墙不倒

在客籍和土著杂居的地方,过去曾有这样的俗语流行:白族人是“大瓦房,空腔腔”,客籍人则是“茅草房,油香香”。意思是白族人节衣缩食到了倾其所有也要建造起结实舒适的住宅,而客籍人即便是住在简陋的茅草房里,吃食却毫不马虎,茅草房里经常油味飘香。

“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这句大理地区广为流传的俗语,道尽了白族民居建房取材的特点。和很多地方的传统中式建筑不同,白族民居虽然也是以土木结构为主,但石料的运用要更加广泛和丰富。石头不仅用在打基础、砌墙壁,也用于门窗头的横梁。张绅介绍,这种对石料的运用的建筑方式是从南诏时期就沿袭下来的。有记载称,南诏的民居建筑就是“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

除了坚固、美观之外,这种建筑方式也与大理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大理位于强力活动的红河断裂带,地震灾害频繁。白族民居在建筑时,为了防震抗震,将房屋的基槽挖得深且宽,用巨大石头做基石,在砌垒石头时,必须一块石头压在另一块石头的左端或右端,形成互相“高压”和联系,充分分散了墙体对基底的压力,构成牢固坚实的整体。

此外,房屋建筑采用梁柱式结构,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连接,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构架。屋子层高低矮,减小了梁柱间力的相互作用,也降低了房屋在地震时的摆动幅度。“走马转角楼”的设计让房屋之间相互扶持,房屋的链接处多用合柱,在两方房屋交叉处的柱子合用一根或互为交叉,形成多个三角,更加坚固。

不过,这种低矮的层高设计也使得屋里的采光不那么好了。在杨家大院,雕栏画栋,门窗以及内部装修都以木质材料为主,每个房间都有扇用木雕加板画或是花格形式的窗户。门窗上精美细致的木雕遮挡了云贵高原刺目的阳光,在室内投下花格的阴影。院落出檐较深,院与正房之间有深达2到3米的厦廊,正房与厦廊间是透光很不好的格子门窗,照壁反射来的太阳光变得微乎其微。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