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传家”是客家各姓氏共同的祖训。敬字惜纸是客家人优良的传统,尤其是在物力唯艰的时代,客家生计困难,唯一的希望就是苦读上进,布衣进仕,从山村田坵到京都的翰林院,以文墨翰香替代锄头血汗。日久积迭,台湾美浓客家人终于把所有写有文字的纸张都视为“圣迹”,禁止随意抛弃,而必须放进专门的竹篓中搜集起来。每月初一、十五还有殷实人士挑着谷箩,沿街挨家挨户去收集圣迹纸张,齐聚“敬字亭”焚烧,其炭烬也要保存起来,待来年正月初九,以隆重的方式把这些灰烬送往附近的清澈河流,又以隆重的方式掷出水面,齐齐目送灰烬随波飘逝。
收集灰烬的仪式通常在敬字亭前举行,亭前恭奉仓颉、孔子、太白星君、文昌帝君等等神祇。仪式由道士盛装导引,旗幡飘飘,彷如军马之前导,其后随者为挑箩担之殷实人士皆斋戒沐衣,食素三日,以虔诚之心担负灰烬,并于拜过众文神之后,绕敬字亭三匝,随即起成缓缓望旗幡飘扬处前行,此俗即所谓“迎圣迹”。
“迎圣迹”又称为“字纸祭”,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拜天公(美浓客家俗称“天公生”)时举行。该习俗在美浓及其周边客家地区已经传承二百余年,成为了美浓客家传统且优秀的文化习俗。据《噶玛兰志略》云:“往昔文昌宫左筑有敬字亭,立为惜字会,雇丁搜觅,洗净焚亡。每年二月三日文昌帝君诞辰,士民齐集宫中,演剧设筵,结彩张灯,推年究者为主祭,配以苍颉神位,三献礼毕,即奉苍颉牌位于彩亭,将一年所焚字灰,装以巨匣,凡启蒙诸童子皆具衣冠,与耆老护送至北门外渡船头,然后装入小船,用彩旗鼓吹,沈之大海而回。”
自古以来,无论读书人还是乡野村夫、市井小民,均深信文字乃由圣人仓颉所创造,因此其所造之文字则敬为“圣迹”,带有文字的纸张则不可任意丢弃,形成了捡拾字纸到专设的“敬字亭”里焚烧的习俗。敬字亭是客家社区不可或缺的建筑,有些敬字亭高大巍峨,劝勉着当地客家读书郎殷勤治学,有些敬字亭则矮小、不显眼,只备焚烧字纸之用。不论是皇皇然的巨硕或黯黯然的藐小,敬字亭的建筑一点也不马虎,红砖坚实,外壁秀致,而且多成六角型的格局,显示客家人对于文字及知识的虔诚与重视。
“迎圣迹”活动从年初九早晨八点开始,美浓客家齐聚广善堂广场,拜完庙内神祇后,即随着传统北管乐队的敲锣打鼓、悠长唢吶声,由美浓客家妇女肩挑着收集的废字纸步行前往美浓溪。“迎圣迹”祭典一开始,人群随着诵经声行跪顶礼,由主忏礼生诵念“送字纸圣迹文”后,主祭师即施法洒净,一旁工作人员则忙将带到现场的字纸烧成灰,倾倒入河。诵经仪式结束,再将祭坛上红纸书写的“河伯水官香座”神位请起,与“圣迹文”一同焚化。现场还一般依古礼进行放生仪式,将鱼、鸟等放流河中或空中,以示吉祥。
客家“迎圣迹”民俗的形成与客家深厚的文昌帝君信仰关系密切。流传于客家地区的《文昌帝君劝善文》中,有较大篇幅劝人敬惜字纸,尊重善书。如善书中云:“字之有功于世也,伟矣。昔苍颉造字,泄天地之机,开万物之智,发圣贤之秘,续道德之传,记古今之治乱,着人物之贤奸。若天下无字,万古如长夜。此一宜敬。天曹公案、皇朝律例、公门文移、冥府卷籍,咸以字为凭。是字能生人、杀人、荣人、辱人、予人、夺人者也。可不郑重之乎。此二宜敬。天地神祀之号、日月星辰之纪、圣贤仙佛之名、祖宗父母之讳,皆散着于字。弃置践污,于心何忍。此三宜敬。”《文昌帝君劝敬字纸文》更是明白地阐示了敬惜字纸、尊重善书与士子科举功名的关系,曰:“况吾自有善恶二司按察施行,以警不敬字纸之类。如平生苦学鸡窗,一旦场屋,或以失韵误字,例为有司所黜,终不能一挂名虎榜者,皆神夺其鉴,以示平日不敬字纸之果报也。诸生甘受此报,恬然不知觉,甚至于子孙之不识字,举家因之而瞎者……如泸州杨百行,坐经文而举家害癞;昌郡鲜于坤,残《孟子》而全家灭亡。果报昭昭,在人耳目。杨全善亦百行之后,埋字纸而五世登科;李子材葬字纸而一身显宦。既能顾惜,阴报岂无?”文昌帝君敬惜字纸,在过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善行。以前的文人学子们,在农历二月三日文昌圣诞之日,个个身着盛装,齐集文昌祠,庄严隆重地举行祭典。“敬字会”的成员们平时会提供贴有“珍惜字纸”,“珍惜文字”等字样的竹笼,让人们放置字纸,然后收集起来在字库中焚化。等祭礼结束后,由一群学士抬着装满字灰的箱子,伴着乐队沿街绕行,最后用船运到海外将字灰置于江河大海中。这一隆重的仪式被称为“迎圣迹”。过去很多地方都设有焚化字纸的字库,现在的成都市大慈寺后门仍留有过去用于焚烧字纸的字库。
由于时间的推演,此番活动已慢慢被忽视,但美浓广善堂的“圣迹会”,每年依然进行此慎终追远的活动。如今参加该项民俗活动的不再是美浓老一辈客家人,即使美浓镇各公所、中小学校学生也都集体加入到了“迎圣迹”祭典活动中。“迎圣迹”民俗不仅得以继续传承,而且必将发扬光大,推广到更多的客家聚居社区。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
驱车从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向西行驶,快到旅游胜地帕福斯时,眼前出现了一片宁静的海域。海水的颜色淡淡的,格外温柔,不像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地中海那样蓝得深不可测。人到了这里,只觉得心化了,除了温柔地凝视着海...